周 飞
爱德华·卡尔在其著作《历史是什么?》中写道,历史是昨天的故事。历是人类的足迹,史是人类故事的记录。它是“历史学家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历史的妙处一言难尽,但是我却时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学历史有何用?每到此时,我就想起徐光启的一句话——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一、 丹青难书唯精神
博览“史事”意在求知,穷究“史实”意在求真,深谙“史识”意在求通。我们既不可能遍览宇宙乾坤之万千世事,也无法穷尽古今中外之兴衰沉浮。但是,历史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群体记忆中所透射出的精神——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
英国学者马丁·吉尔伯特在《五千年犹太文明史》一书中勾勒了犹太人五千年历史的脉络。自古犹太人就一直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压迫,他们曾在“马其顿方阵”“古罗马战斧”和“穆斯林圣战”的金戈铁马中,被驱离故土长达千年,也曾在纳粹种族灭绝的梦魇中辗转流离。可就在“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年中,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却在没有统一政府和权威人物振臂一呼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向着他们魂牵梦绕的故土聚集。一个空间狭小,但却不可小觑的新生现代民族国家崛起了。这就是犹太民族群体记忆中历史的力量——民族自强、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认。141个故事所串起的五千年犹太史,其真谛就是犹太人的历史之魂——群体记忆所唤起的民族凝聚力。与此相反,同样流落于世界各地的吉卜赛人,恰恰因为民族的群体失忆,不幸成了永远漂泊的失根之群。
史贵有魂,史贵有根。历史的力量不仅可以唤起民族的觉醒,而且可以拓宽民族的视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阵痛的灾难史,但更是一部不断探索与抗争的浴火重生史。所以,虽然随着“欧风美雨”的悄然东来,曾出现了一些激进现象,由文化自卑到文化自省的思想历程中,有些知识精英不仅要消灭传统礼法关系,打倒孔家店,连民族语言文字都要一并毁灭,把几千年来积累的文明果实当作“洗脚水”,连同旧世界躯壳一并倒掉。但是,历史的演进再一次尽现魂的魅力、根的力量,最终昭告世人,文化自信与自觉是不需要证明的信仰,文化交融与借鉴是不需要证明的信条。弘扬传统文化不意味着盲目自恋和孤芳自赏,了解西方价值观念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唯他是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心怀敬畏,也是对人类理性的谦卑自省。
二、 烛古察今而知新
人们常常用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来形容历史的借鉴性与启示性。在我看来,历史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借古而察今”和“温故而知新”的预测功能。关于历史预测功能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此仅举两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野心昭然若揭,国民党当局却置若罔闻,仍决定建设钱塘江大桥。1934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临危受命,历时四年,耗资五百多万大洋完成建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1937年11月17日大桥全面通车后不久,日军占领上海并剑指杭州,12月23日被迫炸桥,真可谓“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这个悲剧的背后是决策的失误,更是全局战略眼光的缺失。
与此对照,1928年上海光华大学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准备扩建校舍时,校行政会收到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的一封信,信上指出:“以中国目前之处境,迟早总不免与凌我者一战。”一朝启衅,战略上不免要放弃一些地方,在不能坚守的地方“室庐器用,必极简单,俾迁徙便利,即毁之亦所损不多”。他建议把当时的男生宿舍让给女生居住,而在乡间另造男生宿舍,地区不必集中,建筑不必讲究,土墙茅房就可以了,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建筑物,就不会被敌人利用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入侵上海,光华大学所在的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校区被日军夷为平地。
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不得不佩服吕思勉先生对历史变局惊人的洞察力。那么他这种穿越古今的眼光是如何得来的呢?
吕思勉被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熟读二十四史,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他在《中国通史》绪论中曾这样写道: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在的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可见,吕思勉先生认为,学习历史不是事实的简单记忆,而是在浩如烟海的史事中去洞悉规律,并进一步指出了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了解过去、分析现在、把握未来。正是长期史学研究的淬炼,使他具备了这种“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宝贵能力。
三、 突破藩篱而致远
历史之用不仅在于“博闻厚学”和“格物致知”,它更能够让我们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藩篱,拥有见微知著的洞见,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胜景。
只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文化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条化、标准化和碎片化的“实然性”知识,通过填鸭式、漫灌式和注射式的手段强加给学生。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考试要求,而且更让充满着社会哲理和人生大道的“应然性”历史智慧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年轻人必将普遍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更不谈明晰学习历史的作用了。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在庄子眼里,人的认识有三个局限性:
拘于虚。不可能跟井底之蛙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
笃于时。不可能跟夏日之虫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
束于教。不可能跟乡野之士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学识的束缚。(www.zuozong.com)
对历史的无知无畏,置历史冰鉴于不顾,往往使人坠入迷惘和黑暗。“史学之大用,从普适的角度说,乃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要突破空间、时间和学识的藩篱,培养不局限于眼前,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眼界,学习历史无疑是必需的选择。
历史乃人文之母,涉及面极广。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凝聚着无比丰富、无比宏大精深的人类文明精华,将极大地扩展个人的眼界,延伸个人思想的宽度与深度。历史的神奇就在于穿越时空隧道,获得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四、 含英咀华成格局
诗人雪莱曾说:“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之上的回旋诗歌。”历史之用不仅在于提供“前车之鉴”和敲响“警世之钟”,更在于滋养人生。历史本是人类活动的故事,史学本是人类故事的解释,“人”的缺位与缺失无疑是历史的最大败笔。
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咀嚼“岁月味道”和品鉴“人文底色”的过程中,拓展视界与心界,才能形成思想的大格局,达到情感的高境界。
我们要了解历史学科所特有的育人价值。
(一) 冷静客观的品质
最伟大的事件有如高山的顶峰,尽管是雄踞在远处,却被视界较近的前景给遮蔽了。要学会从它们的历史背景去看待当代的事物,并把它们想象成它们若是在过去时代所会呈现的那样子——这种习惯会有助于健全而冷静的判断的。
——罗素《怎么阅读和理解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想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最基本的是认识历史,判断要建立在全面扎实的证据之上。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就算再相近的历史事件,都会有细微的不同,这细微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手段可能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学历史常常要求能设身处地站在当时、当地、当事、当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以今时、今地、今人、今事的立场去对其作评判。因此学习历史有助于人形成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严谨而不自以为是。
(二) 开放探索的心态
假定人类的出生,有24万年,我们把一日设譬,则每小时要代表2万年,每一分钟要代表333年,最古的文化,在11点40分时候才出现;希腊文化,离现在只有7分钟;蒸汽机的发明,则只有半分钟而已。
——吕思勉《历史研究方法》
人类历史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所有记录和成就都会谦卑地复归于万千生灵的历史和视野。学习历史首先就是找到定位,知道历史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具有胸怀天下的开放心态。同时历史研究的内容既古老又神秘,不仅有残垣断壁还有浩瀚星空,这些无疑都会极大地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
(三) 悲天悯人的情怀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阿尔贝特·史怀哲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自然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历史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是因为可以去理解、接近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感知其背后亘古不变的人性。学习历史会让你了解他们的苦与乐、理想与失意、追求与幻灭,能激起你情感上的震撼与共鸣,油然而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自觉承担起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历史不仅能照进过去,照耀未来,还能照亮灵魂。学习历史使我们拥有宠辱不惊、海阔天空的心境,指引我们走向更宽广和开放的胸怀,养成更大的格局。
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执教于上海市建平中学,兼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历史名师培养基地导师,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科教合作研究中心教师培训项目指导专家,浦东新区历史教师培训基地主持人。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主持市级课题“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立意’研究”等。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海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多篇。著有《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