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对农作物产生危害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气体状污染物通过作物叶片上的气孔进入作物体内,破坏叶片内的叶绿体,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受精过程等,以致影响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改变品质。二是颗粒状污染及含重金属、氯气体,被作物吸附与吸收后,除影响作物生长外,还能残留在农产品中,造成农产品污染,影响食用。
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很多,其中以二氧化硫、氟化物、氟气、一氧化碳、氮肥氧化物和烟尘等危害较大。
二氧化硫是对农业危害最广泛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自古以来作为植物“烟斑”的原因物质对植物产生危害。典型的二氧化硫伤害症状是出现在植物叶片的叶脉间的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坏死。伤斑的形状为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坏死区和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二氧化硫危害水稻时,如浓度较高,则表现急性危害,叶片变成淡绿色或灰绿色,上面有小白斑,随后全叶变白,叶尖卷曲萎蔫,茎秆稻粒也变白,形成枯熟,甚至全株死亡,如浓度较低则表现慢性危害,叶片伤斑呈褐色条状,似擦伤状,叶尖褐色,但不卷曲,谷粒失去固有金黄色而略呈褐色。二氧化硫对水稻的危害,以幼穗形成期至无花期严重。二氧化硫会在环境作用下产生“酸雨”,以降水形式危害农业生产,可以使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死亡,但不同作物对二氧化硫的忍耐力是不同的。
大气中的氟污染主要为氟化氢(HF),它的排放量比二氧化硫小,影响范围也小些,一般只在污染源周围地区,但它对植物的毒害很强,比二氧化硫还要大10~100倍。空气中含PPb级浓度时,接触几个星期就可使敏感植物受害。氟化氢还具有能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特点。氟化氢危害植物的症状与二氧化硫不同:伤斑首先在嫩叶、幼芽上发生;叶上伤斑的部位主要是叶的尖端和边缘,而不是在叶脉间;伤斑由油渍状发展至黄白色,进而呈褐色斑块,在被害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呈现稍浓的褐色或近红色条带,有的植物表现大量落叶。和二氧化硫一样,各种植物对氟化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异。
氧化烟雾是包括臭氧、氮氧化物、醛类和过氧乙烯基硝酸酯等具有强氧化力的大气污染物的总称,又称为光化学烟雾。氧化烟雾中含有90%的臭氧,它是主要的危害因素,还有10%左右的氮氧化物和约0.6%的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类,其中以臭氧和氮氧化物为主。(www.zuozong.com)
植物受臭氧危害时,症状一般仅在成叶上发生,嫩叶不易发现可见症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退绿,一般限于叶的上表皮;漂白,叶子上表皮变成白色或黄褐色,谷类和番茄叶背常变白;当叶的海绵组织也受到危害时,斑点透过叶片组织,斑点直径大于1毫米,叶片发生黄化,甚至退成白色,小叶脉枯死,主脉保持绿色,叶肉组织坏死后形成网状。臭氧主要侵害靠近叶片上表面的栅栏组织细胞,严重时才侵害下层的海绵组织。
氮氧化物中,作为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硝酸雾,而以二氧化氮为主,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气。二氧化氮危害植物的症状,与二氧化硫、臭氧相似,在叶脉间、叶缘出现不规则水渍状伤害,逐渐坏死,变成白色、黄色或褐色斑点。二氧化氮毒性弱,一般无急性危害。
煤烟粉尘是空气中粉尘的主要成分。工矿企业密集的烟囱和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炉灶是煤烟粉尘的主要来源。烟尘中大于10微米的煤粒称为降尘,它常在污染源附近降落,在各种作物的嫩叶、新梢、果实等柔嫩组织上形成污斑。叶片上的降尘能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正常进行,引起裉色,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果实在早期受害,被害部分木栓化,果皮粗糙,质量降低;在成熟期受害,则受害部分易腐烂。重金属污染物也主要通过飘尘危害大气,还可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土壤,危害土壤生态环境。
其他的大气污染物,例如氯气、一氧化碳、氨、氯化氢等都会对作物产生危害,但由于不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故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