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监测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一系列工作。农业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土壤、农用水、农田大气及农作物的例行监测,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第二类是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性监测,目的是为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类是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目的是防止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督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产养殖等。二是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三是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四是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五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六是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物背景值的测定。农业环境监测的内容,取决于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检测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区已知的或预计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和环境的特定情况来决定,为了评定测定结果和估计污染扩散情况,还必须测定一些气象或水文参数。农田大气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灰尘(即降尘和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温度、PH值、浑浊度、导电率、悬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某些有机毒物、重金属毒物和卫生指标等;土壤和植物的监测内容包括:有毒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农畜水产品的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农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有机化合物等。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影响,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达到既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的工作,称为农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与许多行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加强农业环境管理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www.zuozong.com)
(二)各地农业环境的背景值、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农业环境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三)农业环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坏,往往很难恢复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农业环境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必须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按其管理的范围可划分为农田环境管理、草地和牧业环境管理、渔业环境管理、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农村居住环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质可划分为农业环境计划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技术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