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2015年6月共享单车模式在大学校园诞生,2016年4月出现了首家面向社会运营服务的单车企业,单车产品专门为共享使用设计。由于其具有扫码开锁、无桩还车等便捷功能,迅速受到消费者欢迎。第二阶段,投资大规模跟进。共享单车因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短短3年时间全行业累计融资超过600亿元。在资本强力推动下,共享单车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最多时达到70余家,仅在北京就有30余家。企业纷纷采取大量投放单车、价格战、红包战等方式争夺用户、抢占市场,行业发展呈现较热迹象。第三阶段,优胜劣汰加速、行业趋于规范。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有20余家企业倒闭或者停止运营,目前3家头部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明朗。企业由粗放扩张开始转向精细化服务运营,由价格战转向正常定价,行业自律不断提升,前期出现的停放秩序混乱等问题逐步解决,用户保险等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共享单车在优胜劣汰中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在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虽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争议与质疑,但其带来的巨大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与传统个人购买的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的便利度和使用率更高,日均骑行达到2.5次,“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最佳出行组合,有效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缓解拥堵、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城市过去屡禁不绝的“黑摩的”基本绝迹。据测算,2017年共享单车为群众节约7.6亿小时的出行时间、节省160多亿元拥堵成本。共享单车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新的消费,让本已处于“夕阳期”的自行车制造行业重新焕发生机。(www.zuozong.com)
毋庸置疑,共享单车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使用秩序较乱,车辆随意停放、故意毁坏等现象频发,有的大城市车多为患,一些废弃或无序停放单车被强制清理。又如,押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有的企业出现退款难问题,暴露出较大金融风险。这些问题,有的是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有的是各行业甚至全社会的共性问题,但在互联网条件下被叠加,同时又被共享单车的“聚光灯效应”所放大。目前共享单车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还可能不断出现,要用辩证动态的眼光来客观看待、理性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