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稹、白居易与江南文化:一场文学交锋

元稹、白居易与江南文化:一场文学交锋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稹赴越州途中,于长庆三年十月经过苏杭,先后会见了苏州刺史李谅、杭州刺史白居易。元稹还有《再酬复言和前篇》,已见前引元、白相逢江南是当时文坛的喜事与佳话,但是元稹却流露出几分伤感。在以元稹为首的当时会稽文士群体中,窦巩是诗名最盛者。和元稹关系最密切的要算白居易。元、白还各自和越、杭、湖、苏、润的刺史及其僚属与当地文士保持联系,互相酬唱。

元稹、白居易与江南文化:一场文学交锋

元稹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出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元稹赴越州途中,于长庆三年十月经过苏杭,先后会见了苏州刺史李谅、杭州刺史白居易。事后元稹有《再酬复言和前编》诗追忆当时情景:“经过二郡逢贤牧,聚集诸郎宴老身。清夜漫劳红烛会,白头非是翠娥邻。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义道何人。”二郡“贤牧”指李谅和白居易,他们曾设宴款待元稹,邀请幕僚(诸郎)参加。

元稹离苏州抵杭州也是在长庆三年的十月。白居易有《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得杭越邻州先赠长句》,云:“杭越风光诗酒主,相看更合与何人。”元稹则有《酬乐天喜邻郡》一诗作答:“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说自己只是凑巧的任命才与白居易隔江而治(杭州在浙江之西,越州在浙江之东),但是文章的匹配徒有虚名,态度相当谦恭。元稹还有《再酬复言和前篇》,已见前引元、白相逢江南是当时文坛的喜事与佳话,但是元稹却流露出几分伤感。一叹相逢时双方已年过半百,亦属垂老之年;二叹相逢又相别,依依不舍:“垂老相逢渐离别,白头期限各无多。”(《赠乐天》)。比较起来白居易却乐观得很:“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富贵无人劝君酒,今宵为我尽杯中。”(《席上答微之》)但是,元稹离去后,白居易却感到若有所失,怀念不已:“烛下尊前一分手,舟中岸上两回头。归来虚白堂中梦,合眼先应到越州。”(《答微之上船后留别》)“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23]

长庆三年十一月元稹到了越州任所。《旧唐书·元稹传》记叙元稹在越州的活动时,突出了他与文士们的交游。“会稽山水奇秀,稹所辟募职,皆当时文士,而镜湖、秦望之游,月三四焉。而讽咏诗什,动盈卷帙。副使窦巩,海内诗名,与稹酬唱最多,至今称兰亭绝唱。稹既放意娱游,稍不修边幅,以渎货闻于时。凡在越八年。”

在以元稹为首的当时会稽文士群体中,窦巩是诗名最盛者。褚藏言《窦巩传》云元稹“固请公副我,分实旧交,辞不能免”,[24]《全唐诗》卷271《窦巩小传》则云窦“雅裕,有名于时”。窦巩的诗作,编入《元白唱和集》。次为卢简求,从元稹为掌书记,“其辞翰纵横”,[25]有才气。还有徐凝,睦州人。他于长庆四年(824)投浙东幕下。《唐才子传校笺》卷6,吴企明笺云:“徐凝与元稹之交游,乃在长庆四年(824年)元稹出任浙东观察使时。徐凝有《奉和元相公上元》诗,元相公即元稹。此外,又有《酬相公再游云门寺》、《春陪相公看花宴会二首》等诗,亦皆与元稹唱和之作。”吴笺所举徐凝的三首诗中,唯有第三首《春陪相公看花宴会二首》,反映了元稹在越州与文士们“放意娱游”的生活:“丞相邀欢事事同,玉箫金管咽东风。百分春酒莫辞醉,明日的无今日红。”

和元稹关系最密切的要算白居易。元稹到越州后,寄《以州宅夸于乐天》诗给白居易。诗云:“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迥。我是玉皇香案史,谪居犹得住蓬莱。”白居易作诗《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说元稹诗“大夸州宅似仙居”,“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元稹一次夸州宅景色还嫌不足,再作《重夸州宅……》,刻画出越州州宅的仙都景色,而白居易也再和诗一首,名日《微之重夸州居……》,元稹还有三答白居易《再酬复言和夸州宅》。围绕着越州郡府(州宅)的唱和,元稹向白居易这位密友倾诉“谪居犹得住蓬莱”的宽慰与满足。元稹自被李逢吉诬陷罢相后,无论在同州或越州,从官职上说都是“贬任”,故自谓“谪”。白居易答诗也将心比心,有“谁知太守心相似,抵滞坚顽两有余”(《微之重夸州居……》)句,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这对文友成为莫逆之交的政治思想基础。

由于仕途上的坎坷,所以元、白在江南的唱和,总是借唱和以抒发内心的惆怅。如元稹《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云:“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碧,用来心破鬓如丝。催身欲老缘多事,报主深恩在几时?天遣两家无嗣子,欲将文集与它谁?”白居易和诗名为《酬微之》,自注云:“微之题云:郡务稍简,因得整集旧诗,并连缀删削。封章谏草,繁委箱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兼寄乐天。”白居易的《酬微之》有“由来才命相折磨,天遣无儿欲怨谁?”句,以答元稹诗中的问,他把两家无子嗣归咎于才命折磨,情调是相当低落的,两人在唱和之余,都有一种莫名的悲凉萦绕在心头,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元、白江南任上的唱和,尽情讴歌江南山水楼台,借以慰藉自己,即所谓寄情山水是也。“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正因为白居易如此喜爱西子湖的景色,所以他寄诗元稹时,总有点自负自乐之情:“可怜风景浙东西,先数余杭次会稽。禹庙未胜天竺寺,钱湖不羡若耶溪……”(《答微之见寄》)元稹则不相让,除了反复描写他居住的“蓬莱仙居”景色外,还唱道:“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寄乐天》)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动人,故摇荡性惰,形诸舞咏。”杭、越优美的山水风光感动了诗人,诗人形之诸笔墨,赞美大自然的风姿,并抒发自己被“摇荡”起来的感情。

元、白还各自和越、杭、湖、苏、润的刺史及其僚属与当地文士保持联系,互相酬唱。元稹与杭州周从事、湖州刺史崔玄亮、苏州刺史李谅等都有过从与诗篇往来。白居易更为活跃,他和崔玄亮、李谅等人有频繁而有影响的篇咏往来及应酬活动。现举数例说明:白居易的《得湖州崔十八使君书喜与杭越邻郡因成长句代贺兼寄微之》云:“三郡何因此结缘,贞元科第忝同年。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越国封疆吞碧海,杭城楼阁入青烟。吴兴卑小君应屈,为是蓬莱最后仙。”自注云:“贞元初,同登科,崔君名在最后。当时崔自咏云:‘人间不会云间事,应笑蓬莱最后仙。”尔后,崔玄亮寄赠湖州酿造的酒,白居易饮后十分赞赏:“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不知崔太守,更有寄来无?”(《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白居易还和苏州刺史李谅有唱和,他的《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有“领郡渐当潦倒年,邻州喜得平生友。长洲草接松江岸,曲水花连镜湖口”两句,写出了苏(长洲)、杭(有运河通松江、长洲)、越(镜湖)之间的真情友谊。白居易和地方文士的唱和也是不间断的,章孝标就是其中之一。章是睦州人,长庆初到杭州投谒,后又到越州投谒,成为白居易、元稹幕府的座上宾。

白居易离杭州后,当过短时期的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出任苏州刺史,五月到任,这时元稹还在越州任上。他多次寄诗给元稹。白居易是风流才子,他的两次到来使江南问士的宴饮活动更加频繁,请看:“下车已二月,开筵始今晨。初黔军厨突,一拂郡塌尘。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歌节点随袂,舞香遣在茵。清奏凝未阕,酡颜气已春。”(摘自《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僚》)这是一次有代表性的州宴,地点在苏州府第(郡斋),宴饮有箬溪水酿制的美酒,名肴有松江鲙鱼,音乐歌舞助兴。当时的歌是歌诗,边歌边舞,故有“歌节点随袂”,歌唱的节拍合着舞动的袖子,与宴的文士与歌舞丽人无不陶醉在艺术美食的享受之中,这样宴饮是文士群体活动的一种形式。[26]

元稹、白居易的活动无疑在江南产生了轰动效应。

(原载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注释】

[1]李平:《送张十五往吴中序》,《全唐文》卷315。

[2]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全唐文》卷529。

[3]《全唐文》卷676。

[4]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友宴集》,《全唐诗》卷186。

[5]《旧唐书》卷190《贺知章传》。《唐才子传校笺》卷3《贺知章》仅言其为会稽人。傅璇琮“笺”云:“知章虽为永兴人,早年当已移居于山阴。”

[6]《全唐诗》卷112《贺知章》。以上关于贺知章生平、交游的记载引自两《唐书》之《贺知章传》。

[7]《新唐书》卷149《刘晏传附包佶传》云包佶父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全唐诗》卷114《包融》小传系移录以上记载。

[8]丁仙芝:《赠朱中书》,《全唐诗》卷114。(www.zuozong.com)

[9]孟浩然:《宴包二融宅》,《全唐诗》卷159。

[10]参阅《唐才子传校笺》卷3《李嘉佑》,傅璇琮“笺”。

[11]参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1页。

[12]《全唐诗》卷207。

[13]《全唐诗》卷149。

[14]转引自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2页。

[15]转引自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2页。

[16]《全唐诗》卷249、250。

[17]《全唐诗》卷206。

[18]《全唐诗》卷315。

[19]《唐诗纪事》卷47《鲍防》。

[20]《全唐文》卷676。

[21]参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6~318页。

[22]《全唐诗》卷186。

[23]《全唐诗》卷446。

[24]转引卞孝萱:《元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426页。

[25]《旧唐书》卷163《卢简辞传附第简求传》。

[26]以上元、白诗见《全唐诗》卷417、444、4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