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一向比较注意大人物,如圣君、暴君、忠臣、贤相、名将、名使、文豪、高僧,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因其臭名昭著而载入史传。他们的名字或如雷贯耳,或妇孺皆知。
研究和宣扬大人物有它的根据和需要,因为大人物和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有密切联系,他们有丰功伟绩、奇能异材,堪为世人景仰。一个大人物的一生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所以,应当研究大人物。
但是,大人物中有许多并不是有研究价值的,如中国古代帝王有数百之多,大多平庸或是酒囊饭袋,没有吸引力,人们除了把他们作为记录年代的符号外,也就不去深究了。二十四史的本纪,多数篇幅无足可观者(其中有些资料可用),道理就在于此。
在历史大人物的研究中,百花齐放,各显其长,是一件好事。如唐太宗的研究,早年我买过一本1955年版的《唐太宗》,这是万钧(漆侠)先生所著。近年又收到胡如雷、袁英光和赵克尧诸友好赠送的三本唐太宗传,均属洋洋二三十万字的大著,各显其长,获益良多。但是,翻开报刊,写唐太宗的文章,多得目不暇接,内容重复之嫌不免有之。因此大人物的重复研究,可以,而且应该适当减少。
我觉得应提倡历史小人物的研究,理由如次:
第一,许多小人物,在艰难环境中,曾有难能可贵的贡献。假如大家把千百个小人物的杰出贡献研究清楚,集中起来,可以启发世人,教育后代,说明一个人的社会贡献既和他的社会地位有关,又不决定于他的社会地位。(www.zuozong.com)
第二,所谓历史小人物,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他们没有全国性影响,但在一个地区,比如在州、县里,可能还是个“大人物”,因此,地方史的研究者,会重视他们,也最适合研究他们。这种地区性人物,资料多散见在地方志、族谱、笔记、碑刻中,也是地方史研究者所能易得。因此,希望地方史学会、文物部门工作者、中小学历史语文教师,多写些关于历史小人物的研究文章,以扩大历史的教育作用。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说,要注意具体分析。对历史小人物,着重研究他的具体事迹,切忌求全责备。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言行,均应肯定,实事求是,不予苛求。
历史研究需要多方面知识、才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相对来说,研究历史小人物在条件上要求低一点,便于开展。历史研究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研究历史小人物,有利及历史人物研究的普及与深入。希望《台州史学》能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