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元年(919),李昪升左仆射、参知政事。由于李昪威望日隆,权力增大,曾引起一阵风波,这就是严可求、徐玠要求徐温以生子徐知询取代养子李昪辅政。武义二年(920)杨隆演卒,其弟杨溥继位。顺义七年(927)十月,徐温卒。十一月杨溥正式称帝,改元乾贞,时即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杨溥以李昪为太尉兼侍中。徐温去世,徐知询谋代李昪的计划成泡影,但是李昪还是视知询为威胁。为了解除这一威胁,李昪即以为徐温服丧为名,把徐知询调到扬州,免除他的金陵尹职,斩其将周廷望。说来也真有意思,李昪解除徐知询职务、斩周廷望,是由徐玠一手助成,而徐玠当徐温在世时,是力主以徐知询取代李昪的。
为了彻底搞掉杨氏、徐温的势力,李昪在处理了徐知询以后,接着又废临江王杨蒙。杨蒙是杨行密的三子,其兄杨渥、杨隆演死后,本应轮到他继位,但徐温却拥立他的弟弟溥为吴王。故杨蒙怨徐氏甚烈,且他毕竟是杨行密之子,对于李昪日后代吴称帝是不可忽视的阻力。所以李昪废蒙为历阳公,杨蒙逃到庐州投奔杨行密的老将周本,但周本的儿子害怕受牵连,拒绝接纳,把他缚送金陵。以后杨蒙被杀害。
大和三年(931),李昪以太尉、中书令出镇金陵,遥控吴国军政,留其子景通在扬州辅政,用王令谋、宋齐邱二人为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协助景通处理政务。显然,李昪是在效法徐温所为。
一切迹象表明,李昪积极谋求代吴称帝。《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对李昪谋求称帝活动有过绘声绘色的描写:“(乾贞)四年,封昪东海郡王。昪照鉴见白须,顾其吏周宗叹曰:‘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宗知其意,驰诣广陵见宋齐邱,谋禅代。”(www.zuozong.com)
其后有一段小插曲,宋齐邱以周宗先于自己策划禅代,一反常态,“手书切谏,以为天时人事未可”代吴。[18]李昪见书愕然不可解,因为宋齐邱早就怂恿过他代吴。从此李昪和宋齐邱之间发生了隔阂。李昪把他召回金陵,使之“予事皆无所关预”。[19]李昪采取这一措施是必要的,宋齐邱颇有才干,智谋亦出众,然性偏急,有强烈嫉妒心,此人用之不当,是会带来麻烦的。
吴天祚元年(935),吴帝杨溥晋封李昪为齐王,以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属州。第二年,李昪建大元帅府,设吏、礼、户、兵、刑、工及盐铁等官职,立国规模初具。天祚三年(937)进一步完备齐王府的建制。同年,吴帝杨溥被迫逊位,李昪称帝于金陵,改元昇元,国号唐,史称南唐。李昪自称唐宗室嫡孙,正式将姓名徐知诰改为李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