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主张用双向流动的办法消灭城乡对立

列宁主张用双向流动的办法消灭城乡对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第三,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的城乡关系理论的最后一环也是: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20]列宁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22]在列宁的构想里,无产阶级政权并不会自然带来城乡对立的消除,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需要让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现双向的流动,才可能消灭城乡对立。

列宁主张用双向流动的办法消灭城乡对立

列宁的城市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里的诸多重要观点,自然也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理论的内在张力。即:一方面,他认为城市化进程和包括大城市在内的城市的发展是积极的、正面的、值得肯定的现象;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和所形成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根本性缺陷,因而主张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以实现消灭城乡对立这一目标。

首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也是城市和城市化的坚定拥护者。他反对形形色色的乡村至上的理论,高度赞扬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和城市对乡村的积极作用,并旗帜鲜明地表示必须发展城市。

19世纪90年代末,俄国民粹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瓦·米海洛夫斯基斥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蔑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的态度教育青年一代。对此,列宁针锋相对地回应说,马克思主义者谈“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不是对其持蔑视态度,而是寻找摆脱这种状态的出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摆脱这种处境开辟了出路。[10]列宁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在所有现代国家甚至在俄国,城市的发展要比乡村快很多,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11]

在列宁的理论里,俄国近代的城市化和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面。大机器工业所到之处,人口集聚,使得先前的城市进一步成长,或者形成新的城市。在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方面,列宁用高度精炼和概括的语言写道:大机器工业在破坏宗法关系与小资产阶级关系时,另一方面却创造了使农业中的雇佣工人与工业中的雇佣工人相接近的条件:一、大机器工业把最初在非农业中心所形成的工商业生活方式带到乡村中去;二、大机器工业造成了人口的流动性以及雇佣农业工人与手工业工人的巨大市场;三、大机器工业把机器应用于农业时,把具有最高生活水平的有技术的工业工人带到乡村。[12]

列宁认为,城市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诸多资源。他曾指出:“为了发展农业技术,城市资本主义可以提供一切现代科学手段。”[13]此外,城市还可以作为现代生活的火源地,为离开乡村前来谋生的农民传播现代文明。列宁曾说:“与居民离开农业而转向城市一样,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是进步的现象。它把居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漩涡。它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及觉悟,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和需要。”[14]

第二,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激烈地批判建立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城市化,指出这样的城市化导致极为尖锐的城乡对立,这种极不健康的城乡对立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列宁认为,俄国的城市化对俄国的工人和农民都造成了伤害。其一,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使俄国的工业和农业彻底分离开来,从农村集聚到城市里的工人不光承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而且,“技术把工人束缚在一种专业上”,“一方面使他不适合于从事农业(体力孱弱等等),另一方面要求他不间断地和长期地从事一种手艺”。[15]其二,从事农业的人的处境还不如俄国的工人。列宁说:“从我们所研究的农业特点中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农业工人的状况一定比工业工人更坏。”[16]他还指出,“人们从农业逃向工业,可是工业省份中不但没有人流向农业(例如,根本没有人迁离工业省份),甚至还流露出鄙视‘愚昧的’农业工人的态度,把他们叫做‘牧人’,‘哥萨克’,‘种地人’。”[17](www.zuozong.com)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城市化不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并且置乡村于濒临灭亡的境地。他说:“资本主义建立了大生产,产生了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的生产力受到掠夺。人口集中于城市,使土地无人耕种,并且造成了不正常的新陈代谢。土地的耕作没有得到改善,或者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18]他还说:“城乡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而在目前危机如此深重的时代,这种对立已使城市和乡村面临衰退和灭亡的直接危险。”[19]

第三,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的城乡关系理论的最后一环也是: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列宁曾直言:“完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大城市的进步性,丝毫不妨碍我们把消灭城乡对立当作我们的理想。”[20]

列宁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消灭城乡对立,必须首先变政权性质为无产阶级的。他提出:“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和工业的无产阶级才能使农村劳动群众解脱资本和大地主占有制度的压迫、摆脱破产,摆脱在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时必然会一再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21]他进一步解释道:“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最终平定剥削者的一切反抗,保证自己完全巩固,完全能够实施领导,根据大规模集体生产和最新技术基础(全部经济电气化)的原则改组全部工业的时候,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的巩固才算有了保证。只有这样,城市才有可能给落后而分散的农村以技术的和社会的根本的帮助,并且在这种帮助下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打下物质基础,从而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小农为了自身的利益过渡到集体的、机械化的大农业上去。”[22]

在列宁的构想里,无产阶级政权并不会自然带来城乡对立的消除,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需要让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现双向的流动,才可能消灭城乡对立。他说:“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剥削乡村,(这些是发展着的资本主义到处都有的旅伴)是‘商业财富’(西斯蒙第的用语)比‘土地财富’(农业财富)占优势的必然产物。因此,城市比乡村占优势(无论在经济、政治、精神以及其他一切方面)是有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一切国家(包括俄国在内)的共同的必然的现象。”[23]紧接着,他写道:“如果城市的优势是必然的,那么,只有把居民吸引到城市去,才能削弱这种优势的片面性。如果城市必然使自己处于特权地位,使乡村处于从属的、不发达的、无助的、闭塞的状态,那么,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24]除了让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列宁还设想让城市人口到农村去。他说:“必须广泛地有计划地吸引产业工人参加农业方面的共产主义建设,扩大苏维埃政权为此而成立的全国性的‘工人协助委员会’的活动等等。”[25]他还说:“(城市工人)经常下农村的做法在这方面一定会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工作我们已经在进行,还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发展。……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利用我们的政权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26]

列宁对于技术进步——尤其是电气化在消除城乡对立中的作用极度乐观。他认为,“在现代最高技术的基础上,在把城乡连接起来的电气化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消除城乡对立,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27]基于这个思想,列宁还在另外一处举例子说,“现在,已经有可能把电力输送到遥远的地方,运输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只须花较少的费用就能以每小时200多俄里的速度载运旅客,因此,要让大体上平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全体居民共同享用几世纪来在少数中心城市积聚起来的科学艺术宝藏,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困难了”。[28]以21世纪的眼光回看,电气化对于消除城乡对立所能起到的作用,显然被列宁高估了太多。不光电气化这一项技术的进步不能对消灭城乡对立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抽象的技术进步在应对此一问题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很成疑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