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与民主主义理论的观点
民主应是公民主动参与的。精英民主主义理论认为公民沉湎于私生活,有“搭便车”的心理期待。然而,如果公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他们将激进地参与政策过程,以此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因此,不应简单地认为公民是脱离政治,对政策参与不感兴趣的,也可能是因为政治体制本身的原因。
应积极提供民主参与的渠道,培育公民参与能力。精英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普通公民不参与反倒是件好事,是基于政治稳定的思考。而公民的积极参与往往能冲破障碍,促进公正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所以应注重使公民拥有政策参与的渠道,以便培育具有参与能力的公民,以此来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性、政治有效性感觉高、尊重他人的利益、富于公共心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越强,在公众心中公共事业就愈发比私人的实务重要。
要保证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共利益取向。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充分民主参与的情况下,政策制定容易导致寻租、设租、权力异化的现象。公民的充分参与可以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效果、效率和效益,有助于发现和纠正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还能在政策评估环节弥补执行者自我评估带来的缺陷,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
2.中国公共政策参与的现状
(1)过度代议制民主削减了基层公民政策参与的主动性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基层公民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得参与意识,但是其参与的效果和效率却受到自身能力和主动性的制约,多数公民不熟悉相关的政策规定,不具备参与政府公共政策过程所需基本的知识和心理素质,对身在政策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具体的认识。同时,基层公民缺乏作为社会主体的意识也是影响其参与心态从而影响其参与公正性的重要原因,参与公共政策并非出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往往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参与过程,极大地影响了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2)社会的发展制约了公民参与
从目前的整体制度来看,中国老百姓无法像西方国家的公民一样通过直接选举来表达意愿,其政治参与途径也更为曲折。西方公民社会中高度发达的民间组织、多元的社会结构、制度化的互动方式等还未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非政府组织对政府还存在较强的依附性。(www.zuozong.com)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公民参与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焦点集中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新时期,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不同地区公民对政策参与的需求。马克思认为“政治是经济的表现形式”,因而争取政治权利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表现手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计为普通民众的首要目标,如若政府决策威胁了公民的生存权(强拆、征地等),在参与渠道不完善、法制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民众自然就会选择以制度外的手段开拓参与渠道。
3.党和政府在建立有序参与机制上应起主导作用
党中央的政治发展战略中对公民有序参与的要求早已有之。
党的十六大将公民有序参与作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工作,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党的十七大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视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部分。提出要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建设法治政府。更提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大将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为完善基层民主的重要方式。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可见,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有序的公民参与更是中国政治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政府毫无疑问应该在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