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主探索阶段:强化学系建制

自主探索阶段:强化学系建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大革命”后,全校设有17个系,几乎都是工科系。截止到1976年,北京大学共有18个系。此阶段,浙江大学仅增设工科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解散,教学与研究活动被迫停止。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在这一阶段恢复兴建理科专业,逐渐由单科向多科性发展。20年间,东北大学共增设7个系,主要为工科系;重组或更名2个系。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电力工程系。

自主探索阶段:强化学系建制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模式的高校设置制度开始得到全面体现,颇有“全盘苏化”的意味。这种“全盘苏化”直到1956年才开始有所变化,进入自我探索阶段。[43]在本阶段中,按照中共中央要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首要条件;工业基地要结合高等工科院校来建设。为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制订了新一轮的高等工业学校院系、专业调整等方案,随后综合性大学改革也开始进行。

(一)院系调整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的变化(1957~1977年)

1.清华大学

为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清华大学成了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取消学院制,进行学系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清华大学新设10个左右新技术专业,为了适应世界科技发展需求,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工科。

表2-13 1957~1977年清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重组或新建。

由表2-13看出,在1957年到1976年间,清华大学工科稳步发展,1970年增建了电子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文化大革命”后,全校设有17个系,几乎都是工科系。

2.北京大学

1958年,北京大学成立无线电电子学系。1960年,新成立技术物理系、基础医学系、政治系。1963年政治系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1969年,新建力学系。截止到1976年,北京大学共有18个系。

表2-14 1957~1977年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

从表2-14可看出,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60年,新成立3个学系。1969年到1976年之间,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只新增了1个学系;增设理工医科类系3个、文科类系3个。可见,北京大学按照文理方向发展。

3.浙江大学

1958年,浙江大学增设了化学系、生物系。1959年到1976年间,发展较缓慢。10年“文化大革命”给浙江大学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学校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表2-15 1957~1977年浙江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增系。

20世纪50年代末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浙江大学共设有11个学系,增设了无线电工程系、科学实验仪器与工程系、能源系这3个工科系。此阶段,浙江大学仅增设工科系。

4.中国人民大学

1957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内部又进行了新的系科调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共设13个院(系)(增加了农业经济系、国际政治系、中国语言文学系这3个学系),另增设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解散,教学与研究活动被迫停止。

5.南京大学

1961年,南京大学考虑到学科发展需要,将数天系分为数学系和天文系,调整后,共12个系、33个专业,1965年专业设置由33个调整为28个,外文系增加了西班牙语专业。

表2-16 1957~1977年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恢复或更名。

到1977年,南京大学共12个系,文科新增考古专业,政治学系政治学专业改名为哲学系哲学专业,理科专业增加到42个。这一时期,南京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较迅速,但系的设置数增加不多。

6.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在这一阶段恢复兴建理科专业,逐渐由单科向多科性发展。1958年成立数学物理和工程力学系、建筑机电设备系和建筑材料及制品系、勘测系,建筑系在1963年恢复组建。“文化大革命”前期,同济大学学科发展主要是在建筑、土木、机电、材料、数理力学等专业。

1958年同济大学发展较快,新建4个学系,重组2个学系。1963~1977年,重组2个学系,新增3个。1957~1977年,共增设6个系,更名或重组5个系,增加的主要是工科系。

表2-17 1957~1977年同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重组或更名。

7.东北大学

1958年8月,东北大学组建数理系,下设数学、物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7个教研室。1960年,矿山机电专业并入采矿系,更名为矿山机械化与自动化工程系。1959年成立了电子技术系,计算机技术专业划归电子技术系,矿电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被合并到电力系。20世纪60年代初,电力系与电子技术系合并组建成电力电子系,之后更名为自动控制系。1970年,数理系撤销。

表2-18 1957~1977年东北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重组或更名。

20年间,东北大学共增设7个系,主要为工科系;重组或更名2个系。东北大学在1960年与1966年这两年发展较迅速,工科范围内新增了3个系,这与当时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

8.武汉大学

1957年到1959年,武汉大学相继设立航空摄影测量系、电力工程系,1958年恢复外文系,1975年新设立电厂热自和电厂化学系、水电站动力设备系。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电力工程系。

表2-19 1957~1977年武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恢复或更名。

1975年,武汉大学新设立2个工科学系。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全校共13个系,在文理科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工科有所发展,表明该校这期间主要发展工科系。

9.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设置逐年增加,到1957年,学校共设有7个系、23个专业。1960年工程物理系并入动力机械系,组成动力工程系。1959年土木工程系独立出去,在其基础上组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到1976年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几经异址,教学研究活动受到严重破坏。

表2-20 1957~197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

由表2-20可知,这一时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比较缓慢,增设2个系,更名1个系。

10.中国农业大学

到1966年,中国农业大学共设有8个学系、17个专业。学校原来设计的重要计划没能付诸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虽受挫折,但农大人并未放弃教学与研究工作,可谓是在艰难中前进。

表2-21 1957~1977年中国农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恢复或更名。

“文化大革命”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大学发展造成了严重创伤。从院系调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20年里,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都是以学系为建制。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结束了,校内小规模的调整仍在继续,各高校的学系或多或少都有所增加或调整。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探索(1978~1989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我国大学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一方面,传统学科得到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恢复发展;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始建设新兴学科。正如布鲁贝克所说:“所谓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应该是智慧炼丹师的实验室,只有在这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才能结成一个完整的领域。”[44]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学培养社会人才,也需要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原来以单科专业组建的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与市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国际交流的不对等也是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由学系转向学院的一个外部原因。1978年之前,我国高校不论规模大小,多以学院命名,这与国外的学院是不对等的,二者并非同等意义上的学院。1980年之后,我国对外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建设步入正轨,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这种不对等性日益突出,在国际交流中越发显得不适应。[45]

1979年10月20日,教育部召开了部属综合大学理科专业调整会议,指出:重点综合大学理科要着重办好基础学科的专业,也可以有选择地办一些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专业,互相配合,促进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关于专业划分问题,会上商定应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依据,能够进入同一专业的,必须要满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相一致。一般可独立为专业的必须是学科成熟、只是基础课上有一些不同的;学科不够成熟或业务范围过窄的,一般不可以独立成专业;极个别专业,在特殊情况下,尽管专业面窄些,但与别的专业基础课相同,也可以考虑单独设专业。同时,会议也讨论了工科院校办理科专业的问题。[46]在此背景下,不管是恢复、还原之前的系所,还是新建学系,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1.清华大学

20世纪70年代末,清华大学通过设置选修课或者开展讲座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文科教育,由此组建了文史教研室。此外,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培养外语师资和科技外语人才,1983年7月23日,外语系在清华大学成立。国家不断深入发展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地位,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受到关注。1984年初,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恢复建立了社会科学系,同时将中共党史教研组、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哲学教研组和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这4个教研组归属社会科学系。[47]从此,清华大学文科系开始得到恢复。

表2-22 1978~1989年清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或恢复,△为重组或更名。

由表2-22可知,从“文化大革命”停止到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在工科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大力恢复发展理科。例如,1978年成立了化工系;1984年正式成立经济管理学院;1978年以后相继恢复组建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等文科系;1979年数学系重建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在1982年恢复建立。2年之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成立。至此,清华大学开始从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学科重建是清华大学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开始把美国的学院制建设作为学习目标,使校—系两级管理体制逐渐过渡到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学院制建设主要是从学科发展、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角度进行考虑的。1984年,清华大学开始变革基层学术组织形式,陆续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学院。20世纪80年代末,全校共设有3个学院(包括继续教育学院),学院是与学系平行的组织机构。这一阶段是清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向学院制发展的过渡期。

2.北京大学(www.zuozong.com)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大学相继成立心理学系、地理系、地质系、计算机系、力学系,数学力学系更名为数学系;80年代初,成立了社会学系、考古学系、英语系、经济管理系及经济学院,基础医学系更名为基础医学院。1989年,地理系更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

表2-23 1978~1989年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

由表2-23可看出,1978年到1985年间,北京大学恢复、改建、扩充了数学系、地理系、地质系、计算机系等理科系,恢复并新建了社会学系、英语系等人文社科系,经济管理系、经济学院也在这一时期建立,北京大学更加兼顾文、理、工的协调发展。至此,北京大学共拥有27个学系、2个学院。

3.浙江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大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机械工程系开始招收机械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成立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1989年筹建工业控制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后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成立做了铺垫。1985年,生物系增设了生化微生物专业。1987年开始复设中文系人文学科建制。

表2-24 1978~1989年浙江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或重组。

由表2-24看出,1978年以后,浙江大学在稳步发展工科的基础上,开始恢复发展人文学科。这一时期,浙江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乃以学系为主要形式,学校共设有16个学系。

4.中国人民大学

1978年7月,国务院决定重申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同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15个系、6个研究所、4个校级直属教学单位。1979年,国家的工作重点是建设以经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教学与科研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重点。

表2-25 1978~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恢复或改名。

由表2-25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大学恢复了历史系、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法律系等16个系,新建经济信息管理系、档案学系2个学系。1983年,在国家劳动人事部的联合下,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劳动人事学院。1984年计划统计学系更名为计划统计学院。1985年7月,档案系扩建为档案学院。1988年新闻系改名为新闻学院。至此,中国人民大学共设有4个学院、14个校级系,基层学术组织仍以学系为主。

5.南京大学

1978年,南京大学结合国家建设需要、学科发展趋势及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校内体制改革,有选择地发展新兴技术学科。原化学系中6个专业合并成2个专业,物理系由原来9个专业调整为5个专业,地质学系由7个专业合并成5个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曲钦岳任南京大学校长,提出建设多学科综合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对传统学科的改造,以基础学科为根基,尝试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新兴、边缘、应用学科要得到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和应用学科。80年代后期,要求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契合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按系招生,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的改革原则,按照基础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不同规格要求分流培养。

表2-26 1978~1989年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重组或更名。

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开始恢复发展理科,尤其是应用理科。1978年下半年,开始恢复经济学系,下设经济学专业。在原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与物理系计算机硬件专业的基础上新建了计算机科学系。

1988年5月,根据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经济学系、管理学系的基础上组建国际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贸易系、企业管理系、经济决策系。至1989年,南京大学共设17个系、3个学院。这一时期仍以校—系为主。

6.同济大学

1978年以后,同济大学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向国际性大学转变和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48]。

1984年,同济大学组建经济管理学院,由管理工程系和经济信息系组成。1986年,同济大学新建了二级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这个时期可以看作同济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的初期,而真正意义上的学院建设始于1987年,同济大学内部仍以学系为主,当时全校共设4个学院,每个学院下设若干学系。1985年增设了新学系,如社会学系、城市规划系、德语系、结构工程学院、机械学院、桥梁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学院等。[49]

表2-27 1978~1989年同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续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或重组。

由表2-27可知,至此,同济大学共设有4个学院、24个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为大学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逐渐由学系制向学院制过渡,但仍以学系制为主。

7.东北大学

1983年,东北大学的自动控制系划分为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8年10月,社科部更名为社会科学系。1984年,选矿专业从采矿系分出来,成立矿物工程系。

表2-28 1978~1989年东北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重组或更名。

20世纪80年代后,东北大学开始恢复、发展理科。1980年后逐渐恢复了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1984年新设立计算机与工程系,工科发展较为迅速。1985年之后,新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热能加工系。这一阶段,东北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为学系,学校共设有16个学系。

8.武汉大学

1978年,武汉大学的电厂热自和电厂化学系、水电站动力设备系合并为动力系。从理科分出3个系,分别是计算机科学系、病毒系、空间物理系,如空间物理系由物理系的若干专业分出组建而成。1980年在机械师资班、工程机械专业、电厂金属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机械工程系。1984年建立图书情报学院。1985年航空摄影测量系改名为航测与遥感系。1984年新建政治学系,1986年分为政治教育系与政治系。

表2-29 1978~1989年武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或重组。

改革开放后,武汉大学在大力发展工科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恢复文理科。基层学术组织开始小规模地进行学院制建设,这一阶段,学校设有5个学院、19个学系。这一时期,武汉大学内部管体制仍是以学系为主。

9.哈尔滨工业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各项工作很快恢复并进入正轨。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一次被列为全国15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此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表2-30 1978~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或重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稳步发展工科的同时,开始努力进行文理科建设。如1980年,新建了外语部、应用化学系。这一时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是以学系为主,学校共设有9个学系,尚未设置学院。

10.中国农业大学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开始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学校共设有8个系。到80年代末,全校设有1个学院、5个学校直属系。

表2-31 1978~1989年中国农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更名。

(三)小结

由上述梳理可以看出,这一阶段,10所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逐步由学系制向学院制过渡,而且这10所高校开始有意识地恢复了文科,这更好地响应了1984年4月23日《教育部关于调整和发展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的几点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文科,提高文科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逐步改革文科专业结构,调整各学科间的比例;要逐步加强工科、农科与文科专业的联系,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工科院校、农林院校试办文科专业。这样一来,这些院校不仅发展了文科专业,强化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渗透与融合。所以,在上述分析的几所工科大学中也看到了文科系的出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科备受重视,但最大的问题是,文科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经统计,1981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中,文、史、理科学生占16%,但财经、政法专业的学生分别不足4%和1%,更不用说新闻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专业的学生比例了。这种比例关系与国家对实际工作人才的需要极不相称。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该《决定》对大学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使学科设置更加规范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大学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向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过渡。这次的学院制强调学科发展,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这4所高校都分别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法学院分别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分别建立基础医学院、医学院,当然各大高校在增加学院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学系(见表2-32)。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情况表

表2-32 1989年10

注:这里的“学系”指校级系。

10所大学共设学院、系基层学术组织196个,其中学院23个、系173个,学院占基层学术组织总数比为11.7%。平均设置院、系数为19.6个,设置院、系数在平均数以上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5所。设置院、系数最少的两所大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设置学院最多的是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没有设置学院,这三所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仍以学系为主,其余7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开始由学系制向学院制逐步转变。

表2-33 20世纪80年代10所大学中设置学院情况表

20世纪80年代末,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开始进入学院制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机构设置的意见(试行稿)》,指出高等学校在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方可在校内设置学院,这里的学院并非是以往的校内一级行政机构,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校方来领导、协调学院下的系进行教学与科研。当学院承担了一级行政机构的任务时,要在学院下设立办公室,那么其下所属的学系就不能再是一级行政机构了。

从表2-33可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设立于1983年,是10所大学中最早设立的学院。1984年、1985年、1986年、1988年这几所大学分别设立6、5、1、9个学院,可见,1988年是这几所大学设置学院最多的年份。

这些学院等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过程,多数是高校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发展并结合自身发展实力的探索式转型,这一时期,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上以校—院—系三级管理和校—系两级管理并存,但仍以校—系两级管理为主。

可以说,此阶段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迁中,我们看到的是新制度主义中组织同形的规范性机制,可以从标准化与专业化来理解组织同形的规范性机制。一是专家、学者们所认同的正规教育的标准化;二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接受并传播同类型组织形式。随着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大学内部院系发展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程度将会随时间推移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