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仿借鉴阶段:取消学院建制

模仿借鉴阶段:取消学院建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此,仿照前苏联模式全面取消学院建制,把学系作为大学内部教学行政的基层组织。由此看来,在大学内部,学系取代学院建制是为了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上述可知,原来的中国大学体制被这次大规模院系调整给彻底改变了。经过这次调整,清华大学撤销了以前的学院建制,全校共设8个工科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水利工程系、建筑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石油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另设15个专修科。

模仿借鉴阶段:取消学院建制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前,我国大学已经形成了学科建制,基层学术组织以学科划分为依据形成学院、学系等。在我国大学内部,学院是拥有一定自治权的基层学术组织。

1950年6月,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进行院系调整。之后,陆续颁布了《各大行政区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私立高等学校暂行办法》等,为建立新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指出,学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教学单位。院系调整使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综合型大学的工、农、医、法、师范等学科或独立或与其他高校同类学科合并成单科性大学,仅保留文、理两科,而文、理两科又各自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组成系科和专业。

自此,仿照前苏联模式全面取消学院建制,把学系作为大学内部教学行政的基层组织。系下设专业,并普遍设立教学研究指导组(教研组,又叫“课程组”)。为了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每个专业都根据开设的课程或课程组来设置一个或若干个教研室。在系的指导下,教研室负责安排课程、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选用或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方法研究等。

由此看来,在大学内部,学系取代学院建制是为了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0年6月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讲话中就提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而首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为精神,拉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背景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而推行苏联教育模式的院系调整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当时的苏联教育模式即大学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满足国家需求是大学存在的首要理由。我国从“点”到“面”系统地学习前苏联大学体制,至此,中国大学制度在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第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学的首要职责;第二,大学要重点培养工农出身的专业人才;第三,单科学院是建设大学体制之核心;第四,教育制度要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确定了如下教育方针:“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培养是重点,专门学校的发展要受到重视,同时综合大学也要继续加强和整顿”,在细化对专门工科学院及综合院校的发展方案之后,重点放在华东、华北、东北三区的高校院系。其具体调整方案为:把原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校名被撤销;新增设17所专门院校,如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华东工业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工业学院、华东体育学院(后易名为“上海体育学院”)、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化工工业学院、东北地质学院、东北林学院、沈阳农学院、八一农学院。[27]这一时期,国家要求以一级学科来设置学校,校内学系是按二级学科来设置,专业是按三级学科安排设置,在减少原有综合性大学数量的同时,大力增建单科性专门学院。

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0余所。私立大学全部被并入公立高等学校,其中工科专业137种,教育重心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同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被取消,财政与政法学科被削减。院系调整之后,全国综合性大学从原来的55所减到13所,由占大学、学院总数的41.4%(1947年),降低到8.5%(1953年)。全国在校文科生由先前的33.1%下降为14.9%,降低了18.2%。可以说,院系调整后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综合性大学、文科在校生和文科教育比重较少的国家。[28]

1954年3月,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继续贯彻“要继续调整巩固、有重点地进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稳步向前”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有关工业建设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重中之重。1954年底,全国又独立增设工业院校12所,调整、合并后共有5所。至此,全国高校共188所高校,比1953年增长7所。[29]1955年为改变高校过于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布局,教育部决定把重心转向内地,通过迁并、组建新的专业等方式加强内地高校建设。

1952年之后,新组建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同时,院系调整形成了“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专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交叉和渗透以及学科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上述可知,原来的中国大学体制被这次大规模院系调整给彻底改变了。尤其是大学理念及内涵变化后,我国高等教育从此被纳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体制中,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20世纪50年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案例分析(1952~1956年)

我们以我国10所重点大学为研究样本。在这10所大学中,以地域(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进行划分,把每所大学的院系作为基层学术组织,以其结构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清华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为了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清华大学开始向多科性工业大学发展。经过这次调整,清华大学撤销了以前的学院建制,全校共设8个工科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水利工程系、建筑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石油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另设15个专修科。1952年底,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被取消,经济系的财经部分独立出去,组建了中央财经学院,同时经济系的理论部分转到北京大学,政治系转到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文学院的部分系科被转到北京大学。随着清华大学文科院系调离,大部分教师也随之调出,调整后的清华大学人文素质课所剩无几,就只有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及思想品德课程,“对于文科来说,这次的院系调整无疑是一场灾难”[30]。1955年末到1956年,清华大学陆续建立10多个相关物理专业,之后陆续设立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工程力学数学系、自动控制系4个系,并有意识地发展应用理科。[31]

表2-1 1952~1956年清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

由表2-1可看出,1956年的工科院校取代了之前的综合大学,人文社会学科也被撤销。农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工学院的部分系、专业先后被调出。费孝通、金岳霖、陈岱年等众多大师不得不离开清华大学。从此,清华大学结束了“校—院—系”的管理体制,以学系取代了学院建制。从1952年到1956年,清华大学主要是以工科建设为主,工科类学系的比例是75%,理科类学系占总数的25%。在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理工类大学。

2.北京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作为华北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此时的文学院、理学院系科主要来自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当时哲学系的力量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一部分外语师资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及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经济系理论部分也一起合并到北京大学。[32]

当时的北京大学共拥有数学力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物理学系、地质地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学系、东方语言学系、药学系、基础医学系,1954年又成立法学系。截至1956年,北京大学共设有13个学系。

表2-2 1952~1956年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

分析表2-2可以看出,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当时全国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集合了众多高校的优势力量。

3.浙江大学

20世纪40年代末,浙江大学设有7个学院、30个系、10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及2个专修科,是一所“文、理、工、医、法、农科”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浙江大学理学院与文学院的部分系被并入复旦大学,师范学院被调至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撤销法学院,划出农学院,独立成立浙江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农学院森林系合并到东北林学院,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工学院的航空系、土木工程系、电机系分别被调离组建了新的学院。同时,之江大学相关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并入浙江大学工学院,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只保留了4个工科系,分别是电机系、化工系、土木系、机械系。

表2-3 1952~1956年浙江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

由表2-3可知,院系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了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浙江大学内部取消了学院建制,专业设于学系之下。1956年,浙江大学共有5个系,全部为工科系。

至此,浙江大学的院系以分散的方式分别被调入十几所学校。由此可见,浙江大学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坚实的力量,这是完全考虑到国家建设、院校调整整体布局的结果。

4.中国人民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管理人才,于是学习前苏联模式,改造旧大学制度建立新大学制度,把华北大学作为调整对象,中国政法大学被合并,同时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也被抽调来共同组建中国人民大学,以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为目标。[33]195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完全模仿苏联大学模式,采用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共设有8个人文社科系。到1952年底,经过院系调整后,新成立了计划统计系。全校共9个学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等。[34]作为第一所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表2-4 1950~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

由表2-4可知,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设有13个学系,几乎全为文科类系,以培养人民干部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院系调整后,中国人民大学校—系两层次结构为全国各高等院校所采用,成为长期以来中国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35]

5.南京大学

1952年7月,华东地区院系调整以上海、南京两市为重点,南京区调整后共设8所院校。1952年调整后,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共设13个系、20个本科专业,另设有4个专修科。1953年,华北、华东、东北三区进行专业调整,原四川大学的地理系并入南京大学。[36]

表2-5 1952~1956年南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并入,△为更名。

由表2-5可知,1955年,天文学系与数学系合并改名为数学天文系,1956年心理学系停办,俄语系与西语系合并改为外文系,全校共设有10个系。(www.zuozong.com)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大学设有7个学院、42个学系,这些学院分别是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经过对综合性大学的整顿、加强后,南京大学仅保留文、理两个学科的13个学系,1952年新建天文学系,但地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系科或被调出,或被撤销。此后,南京大学由原来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变成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到1956年,南京大学一共设有10个学系,其中文科类设有7个系,理科类设3个系,南京大学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文理综合型大学之一。

6.同济大学

1952年7月,教育部开始陆续公布华东地区院系调整方案。为了顺利进行院系调整工作,同济大学在讨论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小组负责院系调整。从1951年到1952年底,同济大学合并了很多高校的土木、建筑、测量专业的系、科、组。同时,同济大学的文法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及12个系全部并入到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中南医学院,就剩下测量系与土木工程系。[37]

表2-6 1952~1956年同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恢复或更名。

由表2-6可知,同济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剩下建筑系、结构系、上下水道系、铁路公路系、测量系,总共5个学系。1953年,下水道系更名为卫生工程系。1954年,公路系改名为道路与桥梁系。到1956年底,新组建了城市建设系、建筑工艺系。至此,同济大学共拥有7个学系。可以说,院系调整后的同济大学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综合性大学被削减为一所以建筑为主组建系的工科大学。

7.东北大学

195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东北工学院先后合并山东大学采矿系、大连工学院电机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矿系与冶金系。而化工系各组,土木系的水利、路工两组,机械系的汽车组则调入大连工学院。数学系调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地质系各组调进长春地质学院,物理系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被调到东北大学。[38]1953年,电机系与机械系合并成立机电系。1955年,东北工学院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成立电力系,机械系从机电系中恢复建制。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大学拥有“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是设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的综合性大学。

表2-7 1952~1956年东北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或组建,△为更名或恢复。

由表2-7可知,经过院系调整后,东北工学院剩下7个工科系。1954年,学校冶金工业企业计划与组织专业成立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至此,东北工学院成为一所单科性工科大学。

8.武汉大学

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下设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此之后,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离出来,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水利学院下设水利改良系、河港工程系和水工建筑系。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为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业系调整至中南矿冶学院。

表2-8 1952~1956年武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为恢复。

由表2-8可知,从1952年到1956年,武汉大学共设有9个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了由教育部领导的文理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前的兼具“文、理、农、工、医”的综合性大学已成为历史。作为中南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当时的武汉大学主要由原武汉大学、华中大学经济系并入组建,附设水利学院。

1953年,华中工学院成立(现华中科技大学),它是由武汉大学的工学院分离后独立组建的。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54年,水利改良系更名为水利土壤改良系,河港工程系和水工建筑系合并为农田水利系。同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离出去独立办学。1956年,恢复哲学系。[39]

9.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政府在1950年从“伪满州”政府手中收回的高校。国家政务院于1951年批准了《关于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总结和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目前要大力加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以这三所高校为试点进行开展工作,能够及时总结推广其经验”[40]。至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教学改革的全国试点大学之一,由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三校机械、电机、土木等系科合并组成,主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1952年院校调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设4个工科系,实行校—系双层管理结构。

表2-9 1952~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注:☆为新建。

由表2-9可知,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52年的4个学系发展到1956年的7个系,在这期间共增加了3个工科系,为国家培养工业人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主要任务。

10.中国农业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央的扶持,农学院分别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北大学独立出来,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新校名于1950年4月8日正式确定。成立之初的北京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的试点院校之一,开始模仿前苏联大学建制进行改造。如北京机械化农学院是由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及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组建而成的,同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共2个专修科,设有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数学、物理、俄文5个直属教研组。

表2-10 1952~1956年中国农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化表

由表2-10可知,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到1956年,中国农业大学共有6个农学系,没有出现增减状况,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稳步发展期。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956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一所单科性质的农业工科院校。

(三)小结

上述10所大学中,除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国家完全模仿前苏联模式组建之外,其余8所大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表2-11所示。

我们看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这4所高校由综合性大学成为工业性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这3所高校由新中国成立前的多科性综合性大学转变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所大学发展目标变化表

表2-11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10

引用来源:各高校官方网站。

从以上10所高校的变化可以看出,经过院系调整,形成了“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专门院校”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离,影响到了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融合,学科更新速度迟缓,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许多阻碍,妨碍了后来高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辩证地看,1952年院系调整对适应我国刚起步的工业建设具有一定作用,大学设置的系级基层学术组织适应了国家计划经济建设对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1952年全国工科学生数是1949年之前的3倍,日益发展的工科院校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专门人才。

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部根据国家需要人才的实际情况,先对华北、华东、东北地区的工学院及综合性大学进行试点式改革,随之扩展到中南地区,这次调整后,我国大学主要由文理大学、单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学院组成,全部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这样的内部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前。[41]表2-12所示为大学发展目标与定位改变后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置状况。

表2-12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10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状况表

由表2-12我们可以看出,从数量变化上看,1952年,10所大学共设70个系,到1956年增加到99个系,增幅达41%;1956年与1952年比较,增加4个系的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增加3个系的有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加2个系的为同济大学,增加1个系的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减少3个系,没有增加的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从结构上看,1952年共设35个工科系、9个理科系、26个文科系,1956年共设44个工科系、19个理科系、30个文科系,其中工科系增加9个(增幅达26%)、理科系增加10个(增幅达111%)、文科系增加4个(增幅达15%),可见,理科系增幅最大,文科系增幅最小,在调整中理科基层学术组织受到更多关注。从系的名称看,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3所大学各有一个系与其他大学同名称,表明这3所大学具有其独特性;设置土木工程系、化学系、生物(学)系、物理系、历史(学)系的有3所大学,这些系所涉及的专业基本属于基础学科,说明基础学科受到重视;设置动力机械系、建筑系、电机工程系、西方言语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机械工程系、农业经济系、外文系、机械系的各有2所大学,偏应用性学科专业。此外,也有少部分系更名或重新恢复。

组织同形的模仿机制是大学学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1952年院系调整中学院又被撤销,校内基层学术组织全部改称系,大学内部设立学系几乎是对苏联模式的机械化模仿:首先,模仿组织结构,如所有大学形成了学系—专业—教研室(教研组)的组织结构;其次,模仿组织管理方式,高校管理重心在学系,遵循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最后,模仿学术研究活动,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学中的工业领域,其相关研究都是直接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

总之,本次院系调整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的一次大胆尝试,是模仿、借鉴前苏联经验的结果。如果说强制性变迁是政府部门强制性力量的推动,那么1952年的这次院系调整,不能不说是一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此次院系调整是我国政府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单纯借鉴外部经验的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组织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正如制度变迁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是一个不断充满利益冲突的、曲折的不平稳过程,在变迁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组织团体或个人要做出牺牲,受益的是另一些组织团体或个人。或者说,制度变迁的实质是调整既得利益格局的过程,一方的受益总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42]

从1956年开始,中央下发关于“创造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指示,至此,结束了对苏联的模仿。同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教育部为组织教师在学习苏联高等学校教材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切合我国高等学校用的教材,以保证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了《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暂行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