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标准化下的人才需求势必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必然引发旅游人才在行业间的重新优化配置,“有益”且“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推动旅游行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继而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说区域旅游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旅游行业标准化的新需求,能够适应行业标准化下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的素质要求,说明人才培养与行业是能够实现良性对接的,而实现“良性对接”所要求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复合型人才。这是高职旅游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在旅游行业标准化下对人才要求的基本出发点。
②“全面型”素质人才。在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实施标准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企业用人单位意识到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是评价一个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而人才培养中对人才素质的提升是最核心的一环。
③“精深型”专业技能人才。伴随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专业化的分工将更加凸显,旅游产业中的每一环和每一个部门都迫切需要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些人才是企业和部门中的“脊梁”。
为了验证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标准化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能实现“良性对接”,笔者选取了丽江市所在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丽江市旅游行业所属的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展开调查。丽江市作为首批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行业标准化运营的试点城市,依托国家下发的行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和具体操作要求,全行业实施旅游标准化的热情逐年提升,而旅游行业标准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上人才培养要求假设,通过实证调查以求验证。
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开展。
问卷调查以丽江市旅游企业为主体展开,调查对象选取两类进行:一类是高职旅游专业毕业且在丽江市旅游行业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另外一类是旅游企业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
(1)毕业生问卷
对丽江市所属的22家企业22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8.1中的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可以看出,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性别构成、工作年限等均符合调查对象要求,本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8份。
表8.1 毕业生问卷调查对象情况表
(2)用人单位问卷
此次共对丽江市17家企业的42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发放调查,调查涉及高层管理人员12名,中层管理人员30名。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标准和期望的人才技能素质要求。访谈人员中涉及旅行社管理人员11人,三星级以上酒店管理人员22人,4A级以上旅游景区管理人员9人。
对丽江市的18家旅游企业(8家酒店、6家旅行社和4家景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全面了解旅游企业高层对于旅游人才培养和行业素质要求。
结合调查反馈与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实训课程开设效果不佳
在旅游行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下,旅游从业人员对标准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课本知识或者课堂理论介绍。从业标准需要每一位旅游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岗位上进行标准化的顶岗实习,尽管目前学校都将顶岗实习作为旅游专业实践课程开设的重要一环,尤其学校与丽江旅游行业的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校外基地20余家,包括5A级旅游景区玉龙雪山、4A级景区东巴谷、五星级官房酒店和府皇冠假日酒店等,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很难将课程开到企业,很难将教学—实践—教学融合起来,主要的做法是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进入企业后教师无法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除此外,部分学生很难在旅游行业的较多岗位轮换实习,使学生在旅游行业不能完全掌握旅游综合技能,如很多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整个实习期就只能待在酒店,甚至只能待在酒店的客房或前厅的一个岗位,没有实行轮换岗位实习。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在对旅游行业管理人员的问卷调研中,被问及“学生进入企业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72%的管理人员回答是“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较长,对岗位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21%的管理人员认为是“学生动手能力差,业务生疏”。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开设了大量实训课程,但实训课程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基本岗位认识不足。
(2)专业素质未得到全面重视
在本次调查中,被问及“你认为在学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哪种能力还未达到旅游行业工作岗位需求”的问题时,76%的被访者认为是“基本综合素质”,仅有21%的被访者认为是“专业知识”,3%的被访者选了“其他”,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视与要求还严重不足,从具体素质来看,85%的旅游类学生认为敬业精神最重要,86%的学生认为礼貌礼仪最重要,可以看出礼貌礼仪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除此以外,沟通协作能力、规范服务意识都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进一步的调查分析认为,在旅游专业知识、旅游职业道德、旅游业务能力、旅游职业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种重要素质方面,不同旅游行业对这些素质的要求存在差异,以酒店业为例,酒店从业人员对旅游职业道德和旅游业务能力非常看重,87%的从业人员认为旅游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很重要,76%的人认为旅游业务能力非常重要;在旅行社方面,81%的从业人员认为旅游职业资格证书非常重要,主要是旅行社从业人员需要有导游资格证书才能带团,因此,旅行社从业人员非常看重职业资格证书,而在酒店行业和旅游景区行业,职业证书的重要程度不高,选非常重要的不到50%;而在旅游景区行业,74%的人认为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非常重要,说明旅游景区的讲解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其他行业对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远没有旅游景区行业强。与其他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不强,选非常重要的不超过50%。这主要和旅游行业的特性有关,大部分旅游从业者主要从事的是面向顾客的服务活动,相对而言,语言沟通技能、服务意识等更加重要。调查结论如表8.2、表8.3所示。
表8.2 旅游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重要性认知表(www.zuozong.com)
表8.3 不同旅游行业对旅游综合素质的重要程度认知表
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确立旅游专业办学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指针,从目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技能型人才,就业方向为适应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由于定位较为宽泛,没有真正和丽江旅游市场结合起来,很多课程开设和教学尽管考虑到学生能到全国各地的旅游行业进行就业,但是,由于缺乏针对特定市场和区域的针对性,导致课程的开设和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普通高校一样,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方向没有开设,尤其是与丽江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旅游演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等产品需要大量旅游人才,但是此类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方向目前还没有开设,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丽江旅游产业经济在近几年迅猛发展的原因,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更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有着较大关系,在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地方经济方面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但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旅游人力资源做支撑保障,相对来说,丽江旅游职业教育得到政府重视的力度仍显不足,关于《丽江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需要对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有着足够的重视,目前,丽江旅游行业的实际旅游专业毕业生较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偏低,旅游服务意识薄弱,投诉问题多等造成丽江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如不加以重视,旅游人才短缺在未来10年将成为丽江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丽江市政府需要加强和规划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依靠政府因势利导,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丽江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范化、合理化。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在许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在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协调政府、企业、高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目前,中国的旅游行业协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旅游行业中的地位不高,对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声音还不够强,同时,与旅游职业教育的合作意识还未树立。事实上,旅游行业协会是基于旅游企业组建的行业性管理组织,能够全面认识和反馈来自企业的市场信息,尤其对于人才需求和标准有着较高的话语权。在旅游行业标准化实施下,旅游企业基于旅游行业组织对旅游行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制定标准要求,逐步分类规范行业标准,并将行业标准有效地反馈到高职旅游院校,旅游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时最大限度地听取行业协会的标准要求。因此,丽江旅游行业需要尽快成立和完善旅游行业组织,并将旅游行业组织作为旅游管理部门重要的分支机构,及时收集和反馈来自旅游行业一线的信息,有利于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全面对接起来。
专业对旅游产业的对接吻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区域旅游产业的贡献水平,科学合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对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是评价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专业适应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评判依据:①旅游专业对应岗位是否符合区域旅游产业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②专业方向设置类别和招生规模是否能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③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满意度。④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旅游企业岗位要求。⑤专业就业对口率的高低。⑥专业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是否符合旅游行业实际岗位的素质要求。
基于以上评判标准体系,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围绕丽江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要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同时,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预测,前瞻性地设置一些新专业。
[1]杨福泉.丽江旅游可持续发展七论[J].西部学刊,2013(1):62-65.
[2]于春雨.“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3):12-14.
[3]孔德慧.“三全”双轨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5(2):20-22.
[4]尹元甲.“四对接,零距离”培养旅游专业人才[J].产业于科技论坛,2013(1):150-152.
[5]徐福英,马波.2010年中国高职旅游教育研究述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11(6):82-84.
[6]付冰.当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112-114.
[7]冯冬明.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0(7):47-49.
[8]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九大任务[J].高等教育,2011(3):1-6.
[9]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6-8.
[10]国家旅游局.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gov.cn/html/2013-3/2013-3-25-14-14-81891.html,2013-03-25.
[11]王美玉,傅生生,王寿良,包晓莉企业全程参与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3-36.
[12]张代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17-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