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多年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高职、中职4个培养层次,这里主要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培养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工作。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这些体系充分保障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培养措施、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等内容。其中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30多年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高职、中职4个培养层次,这里主要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旅游管理类专业共有6个,即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管理、酒店管理。目录外专业有4个,即会展策划与管理、历史文化旅游、旅游服务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到2008年,有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累计培养学生33万多。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同行业产业的关联性逐渐增大,社会和行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旅游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面临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形势产生新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旅游业态,如旅游地产、旅游装备等。这些新的旅游业态呼唤着新的旅游专业人才。我国现有的教育专业目录中很难找到支撑这些新业态发展的相关专业,而调整专业需要一个过程,这使得各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满足不了旅游新形势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质的规定,它反映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性质和特点。明晰培养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工作。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旅游行业综合技能,宽阔的视野,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要与旅游市场的发展相适应,始终要与旅游产业对人才的扩张性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关系到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的优化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因此,我们要切实抓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科学,课程内容的更新更加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和动态化,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为旅游市场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要构建与行业标准和岗位准入条件相衔接的专业内容和课程体系。首先要分析就业市场,明确职业岗位标准及职业岗位准入条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动态课程,培养不同时期、不同职业群、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接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和水平的核心所在。最后在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科学设置教学课程。二是科学分配学时学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充分考虑与旅游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四是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的需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改革实施环境

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抛弃“满堂灌”的思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其掌握的信息量小,不感兴趣,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振共鸣,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和价值。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方式,加强现代多媒体互联网知识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将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更好地影响到学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要以启发式教学、驱动式教学和各种将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体,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不单纯考虑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全面化,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能力尤其重要,因此,要加强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规范选材要求。

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是教学手段的保障,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耦合。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针对《饭店管理》《旅游规划》等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采取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直观和丰富的案例来启发学生。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旅游管理专业推进培养高技能实务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既要强化突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知识,又要非常重视学生在行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实践性的完成和实施需要有着良好的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基础支撑。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以行业为依托建立岗位清晰、定位准确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特点和功能,最大限度拓宽人才培养空间,建立一批高品质的校外深度合作基地,在实习中聘请资深行业专家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真正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与行业接轨。(www.zuozong.com)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注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需要进行全面监管。倡导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需求的双向互动,因此,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整个保障体系需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方案优化体系、专业考核评估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和教育格局优化体系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这些体系充分保障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教学计划是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旅游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依据,在制订教学计划中要以专业改革和建设为契机,完善和优化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要求来构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够成为服务社会和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能够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在本专业内根据自身优势有选择地开设相应方向,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便于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有选择地开发新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知识与新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要求的,要改变传统只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时,要从整体素质、知识结构、视野拓展、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能胜任相关旅游企业综合工作的高技能务实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构筑课程体系,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凸显综合性,兼顾职业生涯可持续性,最终形成“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素质+发展素质”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通过专业的品牌化和专业的定量化评价指标来评判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国家重点专业,省级重点、示范、特色专业等。除此之外,高职旅游专业的评价可以通过专业基地的质量层次、专业校内外实训室投入和专业获奖等来评价。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推动一批高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国家精品教材、省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教材陈旧和高质量创新教材不多的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引领推出一批新教材,通过教材的开发应用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个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推动离不开一个专业教师团队作为后盾,当前专业建设推动了大量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国家级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和地方各级创新团队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师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专兼结合、高学历人才引进、行业专家参与的多层次合理的梯队结构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根基。

通过人才培养的实施,“学生的素质最终得到了怎样的提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重点评价围绕“基本素质达到的标准,专业素质强化程度,岗位素质提升和后续发展的素质得到怎样改进”。由于具体的评价面临着如何量化的问题,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时需要考虑一定的计算方法和考核依据。

人才培养的效果最终还是由社会决定。具体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表现的综合评判,用人单位评价属于内涵性评价范畴,是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的主体。综合体现在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德、能、绩方面的评价:德在个人素质中处于最高层次,对个人发展具有导向引航作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是履行岗位职责、胜任工作及取得工作业绩所要求具备的各种能力素质。包含基础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绩是工作成就和工作业绩,包括各种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和职务提拔,也包括群众的评价、民意的向背和公众的口碑。除此外,来自社会的整体就业统计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评价点,包括一次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