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顺应潮流,为两岸统一打下伏笔

顺应潮流,为两岸统一打下伏笔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忠孝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笔者前往泉港区沙格村搜集王忠孝先贤故里的乡土资料时意外了解到的。调查中笔者充分感受到该村村民对王忠孝的崇敬之情,并了解到留存于村民口碑相传的关于王忠孝与施琅异同寻常关系的故事。而后郑施矛盾迅速恶化,导致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被郑成功处死,施琅在被押解的途中逃脱。终使施琅虎口余生,躲过一劫。对此恩情,施琅自然铭记在心。

顺应潮流,为两岸统一打下伏笔

王忠孝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笔者前往泉港区沙格村搜集王忠孝先贤故里的乡土资料时意外了解到的。调查中笔者充分感受到该村村民对王忠孝的崇敬之情,并了解到留存于村民口碑相传的关于王忠孝与施琅异同寻常关系的故事。

我们已经知道,施琅与郑成功交恶是由于在一些军事决策和筹饷中的对民众态度等的分歧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导火线是由于施琅在厦门处置了一名背叛他的亲兵曾德。而后郑施矛盾迅速恶化,导致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被郑成功处死,施琅在被押解的途中逃脱。在郑成功派兵追捕施琅的过程中,施琅曾得到对同情其际遇的王忠孝暗中保护。当时的施琅逃到厦门的曾厝垵海边一带准备渡海回大陆,追兵已近,这里平原旷野,无处藏身,万分危急之际,施琅躲到一座空废的墓穴中,追兵快到墓前之时,指挥追捕的王忠孝告诉兵士说:“这墓洞口结满蛛丝,不会有人藏在里面。”终使施琅虎口余生,躲过一劫。

对此恩情,施琅自然铭记在心。后来,王忠孝在台湾病逝,之前的永历乙已(十九年,1665年)春三月,重病中的王忠孝就嘱咐子孙,希望去世后能归葬家乡故土,他说:若逝后,“速携诸从行以归,与族党姻知,商确取一炤身,或海澄,或泉,求其当而已。(家乡族亲)可遣小舟来接大舟。”[7],延至翌年的四月十一日,已是弥留之际的王忠孝感到在当时形势下,归葬故里难度很大,特地交代子孙说:

万一不测,尔当与亲朋商一水居舡(小船——作者注)三四载者,来扶我归。即力不能,亦须向知己相援也。……托大力者送之,必当于愿兄发一令票,雇他一押,舡跟官系我所见识者,同舡来此边,亦遣一舟护送至界而返,我老骨可遂首丘之怀也。[8]

据沙格村村民所云,得知王忠孝在台湾去世的消息,施琅在悲痛的同时,托亲信幕僚、王的同乡林之豸送去其挽联:“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9](www.zuozong.com)

王忠孝的遗骸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归葬故里村旁的风水宝地前亭山,帮助秘密办理这件事的“大力者”就是时为靖海将军即将调任内大臣的施琅,他在赴京之前还特地委托幕僚派亲信帮助建墓,(由于是在特殊时期办的这事,所以墓的规格虽然不小,却没有树立墓碑,外人并不知墓主是谁,但村民世代相传都知道这里就是他们村的先贤王忠孝墓),这不仅是为了报答王忠孝的救命之恩,而且也表达对王忠孝高尚情操的敬佩之情。

这则流传于沙格村的故事虽然缺乏史料记载,但它却是民间重要的口述历史,许多时候口述历史是正史的有益而难得的补充,而且沙格村民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这则故事之梗概亦与王忠孝遗留的遗嘱内容完全相符。所以笔者认为不能忽视该村村民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王忠孝关键时刻的施以援手,施琅就可能遇难,台湾问题的解决或许就没有那么顺利。所以说,王忠孝做的这件事,在当时可能纯粹是出于对施琅的同情,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次相救,才有了后来胜利解决台湾问题的福建水师提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