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历史上的人口调查:从科学主义到实际田野调查

台湾历史上的人口调查:从科学主义到实际田野调查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及至日本据台,引进科学主义的统治手段,展开人口调查,1897年起已有全台人口数据记录;1905年更展开固定的临时台湾户口调查,台湾的族群、语言也列入调查项目中。不过,由于调查者对该调查的背景、动机及进行方式未有明确交代,同时在祖籍图绘制上的方法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透过实际田野调查结果,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如洪惟仁在讨论西北海岸语言分布的论文中,便对于新丰海陆、四县比例提出质疑,认为两者数字可能误植。

台湾历史上的人口调查:从科学主义到实际田野调查

清朝治台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取代南岛族系成为岛上的多数族群。不过统治者对于相关的族群分布情形,始终没有全面而有系统的掌握,地方官员或地方志作者,提到辖下族群状况,多半出于粗略式观察,诸如“按全台大势,漳、泉之民居十分之六七,广民在三四之间。以南北论,则北淡水、南凤山多广民,诸、彰二邑多闽户;以内外论,则近海属漳、泉之土著,近山多广东之客庄”;[1]台湾大势,海口多泉,内山多漳,再入与生番毗连则为粤籍人。泉人倡乱,则漳属起而攻泉;漳人倡乱,则泉属起而拒漳;粤之于泉、漳也亦然”等。[2]《淡新档案》中留存一份《同治十三年分淡属各庄人丁户口清册稿》,算是清代唯一较完整的族群人口统计,但一则统计内容仅限于北台湾的淡水厅;再则根据这份统计表,当地的闽粤界线过于分明,各街庄非闽即粤,似乎不太合常理;三则人口有低估的情形,是否为全面性的清查,犹有疑问。[3]同时,清代的地图绘制方式仍以传统的山水画法居多,其主要特色是在符号上多采逼真的写景式符号,由于比例控制不佳,因此其几何形状正确性普遍偏低,被称为“经验制图法”。[4]

及至日本据台,引进科学主义的统治手段,展开人口调查,1897年起已有全台人口数据记录;1905年更展开固定的临时台湾户口调查,台湾的族群、语言也列入调查项目中。同时并运用精密的测绘技术,重新丈量绘制具有坐标及经纬度的台湾地图。在这两个条件下,台湾出现相对准确的族群分布图,关于人口以及族群分布,逐渐现出清晰的面貌。特别是1926年总督府进行的《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成为日后讨论台湾的族群分布与族群概况——不论是清代、日据,乃至战后——最常被引用的文献。根据当时调查统计,1926年时,全岛汉族系中祖籍泉州总人口有1681400人,占总数的44.8%,远较漳州的1319500(35.2%)及广东的586300(15.6%)为多。不过,由于调查者对该调查的背景、动机及进行方式未有明确交代,同时在祖籍图绘制上的方法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透过实际田野调查结果,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如洪惟仁在讨论西北海岸语言分布的论文中,便对于新丰海陆、四县比例提出质疑,认为两者数字可能误植。[5]同时,根据此调查所绘制的“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分布图”,由于当时相关绘图技术尚不成熟,以致颜色区分不甚清楚,同安、安溪与漳州系易产生混淆情形。

而在此之前,总督府也曾于1901年进行过一次全岛住民的族群与祖籍调查,根据统计,1901年时,扣除蕃地以及未回报的东港辨务署管辖范围,当时全台总人口为2686356人,其中以泉州籍移民1198591占总数44.62%最多;其次是漳州1028051(38.27%);广东籍有376329(14.01%);至于熟蕃有30417(1.13%)。从统计数字来看,1901年与1926年泉州人的总数成长了48万余人,不过从比例上来看,几乎没有太大改变。(www.zuozong.com)

本文主要目的,在整理这两次族群调查当中有关泉州移民的部分,尝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成族群渐层图,并加以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