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港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

泉港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泉港民间传统文化分为民间音乐与戏剧两种。其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批泉港人因生活所迫赴台经商,或逃避国民党抽壮丁,或参加地下革命遭通缉追捕逃台避难,此间不乏泉港民间北管艺人带去北管文化。此处,还有泉港北管艺人以艺为生赴台传教北管。泉港北管不仅传到台湾,还风行日本琉球群岛。现泉港北管主要流行在山腰、峰尾和后龙部分地区。

泉港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

泉港民间传统文化分为民间音乐戏剧两种。民间音乐有北管、南音、文管;戏剧有芗剧高甲戏、木偶戏、莆仙戏

北管: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港北管,亦称“北曲”,普通话演唱,配打锣鼓乐器演奏兼伴唱。北管音乐长期受闽南、莆仙音乐的熏陶与影响,既保留了江南丝竹乐幽雅神韵,又融有地方音乐柔婉秀丽的特色,且有别于发源地的民间音乐。相传玉皇大帝指派三位太子到人间指引北管乐队传艺,人们即将北管音乐称为“天子传音”。因此有“天上风流三太子,人间慨慷大丈夫”之联,横匾“天子传音”。又传唐明皇盛唐时期,喜欢奏乐演唱创办宫廷梨园乐队,时常吹箫引凤,此举被称为“天子传音”。又据载:北管自明末清初由北方民间音乐传入泉港。一是早时泉港人往江淮一带从事海上运输和经商贸易,学得江淮一带民间音乐在泉港传教演唱流行;二是过去江淮一带连遭水涝旱灾,一大批难民南下演唱卖艺,俗称“凤阳婆”带来民间音乐;三是江浙一带先民因战乱自北南迁泉港带来民间音乐。

台湾民间北管系泉港传入。据载:明末,福建连年闹饥荒,难民潮水般涌向台湾,其中不乏诸多泉港人。郑芝龙出任福建沿海防御提督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泉港人移居台湾甚多,包括王忠孝入台。其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大批泉港人因生活所迫赴台经商,或逃避国民党抽壮丁,或参加地下革命遭通缉追捕逃台避难,此间不乏泉港民间北管艺人带去北管文化。此处,还有泉港北管艺人以艺为生赴台传教北管。泉港北管不仅传到台湾,还风行日本琉球群岛。日本侵占台湾达50年之久,至今日本冲绳聚居着诸多台湾和大陆后裔。1997年1月,日本冲绳音乐考察团前来泉港考察北管,证实泉港与台湾和日本的北管曲、词有诸多雷同之处。现泉港北管主要流行在山腰、峰尾和后龙部分地区。北管已成为泉港的对外文化品牌和一张“名片。近年来,区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北管的弘扬创新,全区已建有一批北管示范基地,创办有女子北管队。历年有30多次参加全国性、省市艺术节、文化节和音乐节演出获奖。

南音:称“南曲”、“南乐”,被誉为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起源于唐末,形成于宋。泉港南音演奏活动主要在闽南语系为主的山腰、前黄、涂岭一带,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被誉为“北派南音”之称。泉港建区后,先后多次举办南音大会唱,推荐优秀南音选手参加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和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荣获一、二、三等奖。目前,泉港区有山腰街道的埭港、陈庄、菜堂、普安,前黄镇的三朱、前黄、后张、古县、凤林、龙田,涂岭镇的涂岭、前坎、松园、邱后、驿坂、寨后等南音乐队。同时,区文化部门组建成立区南音协会,山腰、前黄、涂岭南音乐社和三朱小学南音培训基地。

文管:文管是界山、南埔、后龙、峰尾等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受地方方言、北管音乐和莆仙戏的影响,既吸收了闽南音乐的精华,融入莆仙音乐的艺术,又伴有北管音乐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诸如北管曲“梅花三弄”与文管“梅花三弄”基本相似。文管在泉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且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数百年来,无论佛诞生辰、丧事送殡、妈祖出游等习俗,无不请当地文管乐队演唱演奏。其表演方式为小戏,前台表演,后台伴奏,一支乐队10余人。目前,泉港有界山、南埔、后龙、郭厝文管乐队20多支,分别为土坑、东山、后圩、后田、栖霞、坑仔底、风翔、岭头、狮东、鸠林、潘南、柯厝、峥嵘、郭厝等村

文管既有纯乐器兼伴唱的演奏(峰尾地区),亦有以乐器伴奏结合表演戏曲的折子戏片断(界山、南埔、后龙地区)。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求,乐队按舞台表演分生、旦等4~5个角色,彩排若干节目,白天或晚上表演达几个小时。表演时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演唱富有浓郁的旋律韵味与感情色彩,深受人们的青睐。

咸水腔芗剧:泉港“咸水腔”芗剧源自闽南芗剧,派生于山腰滨海咸水之腔。1948年,漳州芗剧大师邵江海前来授艺传教而流行山腰民间。该剧种以闽南方言为戏腔,曲牌以芗剧传统曲牌,击乐以京班锣鼓经为主,与闽南歌仔戏如出一辙。目前,山腰、前黄有26支芗剧团,演艺队伍精干,甚至弃用后台锣鼓,长年廉价服务于泉州边远偏僻山区乡村。山腰芗剧是“香烧外路香”,本地人甚少看。泉港芗剧与漳州、厦门一带比较,处于水平不高,品位较低,创新剧目少,难推精品和上省、市大舞台。(www.zuozong.com)

高甲戏:高甲戏于上世纪初传入泉港,主要在山腰、前黄、涂冷一带流行。1903年普安村戏剧艺师张来成组织成立高甲戏剧团,成为泉港高甲戏路上的“先行马车”,堪称泉港独特一帜的高甲戏剧文化。“文革”期间停办,粉碎“四人帮”后获得新生。1979年,在普安村支书张泉富的组织下,聘请惠安县文化馆庄庆良、名旦李瑞媪夫妇任导演,培训了当地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上演《边关审子》等30多个剧目,在惠安、晋江、石狮、南安、鲤城等地演出受到好评。之后,又创办了凤台高甲戏剧团、大众高甲戏剧团。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市场的冲击与挑战,又相继停办。泉港高甲戏久负盛名,一般每场演出需几千元至上万元,等同于芗剧演出的3~4倍。原惠安县高甲戏剧团泉港人占5人,其中团长兼任司鼓庄炳文系泉港山腰。现惠安高甲戏剧团的司鼓、二胡兼笛子仍为泉港人。

掌中木偶戏: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在泉港俗称南派掌中木偶,泉港人称“柴头人仔戏”。泉港掌中木偶于清末民国时期由闽南惠安传入,曾涌现了驿坂村陈妈居、丘后村陈延生、前黄村黄乌猴等一批掌中木偶名师,现泉港有庄玉顺、庄少强系原惠安县木偶剧团主演。过去,泉港民间普渡进香,婚嫁寿辰,婴儿满月,新居上梁落成,时常聘请掌中木偶团演出,以示祝贺。前黄村20世纪80年代就创办有木偶剧团,黄乌猴及其子孙四代人传承排练传统剧目300多个,深受戏迷的青睐,成为泉港著名的掌中木偶世家。现泉港掌中木偶系黄汉中家庭式创办,聘请庄少强、庄玉顺为演艺人员。

莆仙戏:泉港流行的莆仙戏,始于唐宋由兴化传入。早时泉港先民自北方中原入闽迁居莆仙后迁徙泉港,带来了莆仙民间戏剧文化。其次,莆仙原同属泉港,泉港又与莆仙相邻,民间往来密切。民俗风情与民间文化雷同,使之莆仙戏在泉港市场广阔,成为界山、南埔、后龙、峰尾及山腰部分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

泉港莆仙戏鼎盛时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47年界山陈红毛等创办南庄童子戏班,后改为“新雅音”剧团。继新雅音后南埔一带创办有西结、河阳、鸠林、岭头剧团;1953年之后,山腰创办有锦联乡、锦山、锦塔剧团;1955年后龙创办有白石安岩山乡剧团,1958年后创办有土坑剧团、和平剧团、和星剧团;1976年底,原南埔公社创办有潘南剧团,后升格为南埔公社剧团。1953年,界山南庄陈红毛创办的“新雅音”剧团,全员被仙游县文化局招聘创办仙游县青年剧团,而后归鲤声剧团。原“新雅音”剧团的陈开阳、陈开才、陈亚宝等成为鲤声剧团著名编导、演员。陈开阳成为闻名全国的剧目《春草闯堂》的编导和主演之一,陈开才后任仙游县实验剧团团长。遗憾的是,原本十分红火的泉港莆仙戏剧团,至今尚无一家。每年界山、南埔、后龙及峰尾、山腰部分地区聘请莆仙民间或专业剧团前来泉港演出,耗资在四五百万元。

泉港属闽南地区、闽南人演莆仙戏独树一帜。莆仙人十分欣赏泉港人的语言多样性,称“南兄”能演莆仙戏很了不起。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莆仙享有盛誉的是土坑剧团、和平剧团和南埔公社剧团,长年累月在莆仙演出,连县区一级党代会人代会也邀请泉港人上演莆仙戏。农村佛诞节庆民俗活动,经常搭起泉港与莆仙的“文武棚”。其原因:一是鲤声剧团前身演职员大多为泉港人,泉港也因此声名鹊起;二是泉港人的演艺水平和司鼓乐器击奏技术,20世纪60—70年代在莆仙农村堪称一流水平;三是泉港人能演莆仙戏引起了莆仙人的浓厚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