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到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以上SWOT模型分析,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较多,内部优势明显,宜采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卫国[1]

(湖南吉首市人民政府 吉首 416000)

武陵山区地处我国中南部,跨越湘、鄂、渝、黔三省一市,包括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2],国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0多万,是我国内陆省际交界地区面积最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该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型,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粗具规模。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确立了将武陵山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的战略定位,对武陵地区来说,如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连片扶贫开发、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业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s)

1. 资源优势

武陵山区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一是特色而神秘的武陵文化: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生态文化。二是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1座,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多项等。三是高品位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3A以上风景名胜区60个。其中有创4项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天下第一漂”的清江漂流,中国五大宗教文化胜地之一的梵净山等高品位的景区 (点)。

2. 区位优势

一是武陵山区位于全国生态旅游走廊,它北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风景区,南接环北部湾旅游圈、西黄果树——织金洞风景区,东与岳阳楼——洞庭湖,南岳衡山风景区相辉映,省际间旅游资源的区域互补性较强,关联度较大。二是武陵山区交通便利(见图1)。区域有张家界荷花机场、黔江舟白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怀化芷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黔东南州黎平机场6大机场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通航,枝柳铁路、湘黔铁路、渝怀铁路、宜万铁路4条铁路干线穿越本区域,沪昆高速、沪渝高速、包茂高速、沪蓉高速、杭瑞高速、厦蓉高速6条高速纵横贯穿,G209、G318、G319、G326、G320、G321等6条国道在此过境,沅水、澧水、乌江等江河常年通航。

图1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图

3. 市场优势

一是武陵山区旅游形象鲜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古迹、民俗风情三大核心资源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形象好。区域内的德夯风景区、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贵州梵净山等景区 (点) 的知名度和名誉度高,吸引力强。三是吉首、张家界、黔江等城市的区域旅游中心逐步凸显,带动与辐射效应强。四是武陵山区域处于长株潭“3+5”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成渝城市群与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间地域,南融珠三角都市圈,腹地客源市场潜力大。

(二) 劣势 (Weaknesses)

1. 资源比较分散

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分散,很多旅游核心物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管辖,比较独立,并且部分景区之间距离相对较远。

2. 集聚程度低

武陵山区域部分景区 (点) 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的初级阶段,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文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不强。

3. 服务设施配套低

武陵山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 (点) 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不齐全,很多旅游景区 (点) 可进入性比较差,住宿、餐饮等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比较低。

(三) 机遇 (Opportunities)

1. 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2011年国家将武陵山确定为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出台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同年11月15日在吉首市召开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这为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2.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方各级政府也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给予高度重视。如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确立了“旅游强省”的战略定位; 2011年吉首市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意见》作为1号文件,提出了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确立将吉首市打造成为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

3. 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潮流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深受人民青睐。根据2001年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由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增大,旅游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感受异地文化,领略异域风情,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4. 国内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根据国内游客市场的分布和出游规律的调查研究表明,国内旅游主要一般多为中途的观光旅游、周末短途度假旅游,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周围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圈距离国内旅游主要客源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距离均500公里左右,非常适合发展中途观光客源市场。

(四) 威胁 (Threaths)

1. 资源与环境比较脆弱(www.zuozong.com)

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没有了这些资源就犹如无本之木。武陵山区生态环境资源十分脆弱,早期不合理的开发和缺乏必要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到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民俗民族风情传承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陵山区域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很多民俗文化被同化、商业化和庸俗化。同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强势冲击,造成了很多民族文化的衰微和消亡。

通过以上SWOT模型分析,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较多,内部优势明显,宜采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并从现实上要求我们强化大合作、大市场的意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 文化旅游一体化已成为各界共识

一是各级领导已经开始认识到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有利于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要实现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建立障碍的区域文化旅游市场。二是各类旅游企业主动联合,谋求共赢。区域内很多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点) 建立营销网络,签署了多项旅游合作项目。

(二) 文化旅游一体化已在不同范围和层次展开

2009年10月,湖南与重庆、贵州、湖北的相关地市政府通过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章程》,签署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共同发展旅游产业。武陵山区四省 (市) 也积极加快推进本辖区内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如2009年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常德、邵阳等政府签署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合作协议书》,建立了协调工作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开通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专网,确定了“神秘大湘西、世外桃花源”的大湘西旅游主题口号和“人”形五色图案的大湘西旅游形象标志。2011年湘西州提出了将吉首市打造成武陵山区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和核心增长极,2012年5月武陵山区首个县级旅游业商会在吉首市成立。

(三) 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旅游业一体化规划制定滞后,“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圈”还未成型。二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合作层次和深度不够,联合开发的跨省域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少,国外市场开放度不高。三是服务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交通网络化、服务一体化、信息共享化、行业标准化还没有形成。

三、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 创新体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文化旅游协调管理组织

武陵山区域各级政府要紧抓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战略机遇,创新管理体制,突破武陵山区行政区划分割障碍。一是及时成立由四省市政府及武陵山区各市 (州) 区 (县) 政府牵头,发改委、民委、扶贫办、文化局、旅游局、交通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协调委员会,科学制定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国家对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立法工作。二是由武陵山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牵头组建各类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为成员的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咨询参谋机构,为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进行课题研究探讨,为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机构,协调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

(二) 品牌引领,联合开发整合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针对游客需求,深度开发武陵山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对区域内相对独立的旅游产品和景区进行串连、包装、组合,将产品串联于精品线路中,全方位延展旅游触角。重点抓好长沙市—桃花源—张家界—猛洞河—凤凰县—梵净山名山风情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 张家界—吉首—凤凰—怀化—洪江—靖州以及崀山—城步—通道—桂林黄金旅游线路的开发以及宜昌—恩施—张家界—凤凰—铜仁—梵净山—乌江画廊—小南海区域旅游线路的开发。二是全面整合资源,积极构建互补性文化旅游产品群,将成品群塑造成文化旅游核心品牌。重点建设好以“武陵山旅游金三角”张家界、湘西、梵净山为龙头的生态文化品牌; 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等为源头的历史文化品牌; 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民间工艺、建筑、婚姻、服饰等风情习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 以杨岳斌、罗荣光、吴八月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文化品牌;以贺龙、滕代远、向警予、周逸群、贺锦斋、袁任远、廖汉生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熊希龄、张一尊、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品牌; 以麻阳长寿文化为代表的长寿文化品牌; 以湘西北“湘菜”和渝东南“川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

(三) 合作共赢,联合构建武陵山区域一体化文化旅游市场

武陵山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要深化领会旅游景区 (点) 之间是合作伙伴,不全是竞争对手,是一种在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的竞合关系。按照“政策互惠、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构建武陵山区域一体化文化旅游市场。一是取消旅游地陪制度,消除旅游壁垒,出台旅游团体在武陵山区域享受统一的优惠政策,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二是加快构建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和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品牌系统,加快建立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构筑集成化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三是继续巩固武陵山区基础客源市场,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圈等核心客源市场,联手开拓海外新兴客源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度,提升武陵山区域旅游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

(四) 主动作为,不断增强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武陵山区域景区 (点) 的品质。武陵山区四省 (市) 地区地方政府要分别争取当地省 (市) 级政府的支持,联合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请示,向上争取国家的政策、财政支持。全力抓好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景区 (点) 的品质提升。二是加快建设,不断强化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硬件设施。实施“旅游畅达工程”,按照《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加快主要景区 (点) 和乡村旅游点公路的提质改造,建立覆盖武陵山区的旅游集散分级承运网络。规范引导武陵山区旅游酒店在现有基础上提质升级,在吉首、张家界、怀化、恩施、黔江等中心城市一批精心规划建设高档星级酒店,在核心文化旅游景区 (点) 规划建设一些度假型酒店。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商贸、城市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软环境。积极搭建一体化的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公益服务体系和自助旅游体系。积极构建旅游行业、交通运输、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等文化旅游领域的标准体系。切实加强对酒店、宾馆、商场、车站、旅行社等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推行人性化、细微化、亲情化导游服务,提升旅游服务的“软环境”。

吉首市作为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应抢抓机遇。要依托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用好手中的“区域牌”、“民族牌”和“文化牌”,打响“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游湘西、奔乾城”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和“谷韵吉首,带您走进神秘湘西”的城市品牌。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五大要素,加快打造武陵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的竞争力。要先行先试,积极加强与武陵山区其他各县 (市)的合作,积极推进武陵山区域旅游资源同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加快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路线的联袂开发,主动融入武陵山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中,努力将武陵山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

[2]刘高,汪宇. 基于SWOT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竞合发展[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 (23) .

[3]刘楚凤. 建设以张家界为核心的武陵山“两型”旅游经济圈问题研究[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 (67) .

[4]田广增. 中部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 安阳师范学报,2005 (100) .

[5]戴楚洲.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 土家族文化网.

[1] 李卫国: (1964— ),男,苗族,本科,吉首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2] 71个县(市、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