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大区域板块的比较
吴远卓1洪丹丹2傅 春3
(1.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昌 330031; 2.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昌 330031;
3.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 33004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都有所提高,但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也相当明显,呈现不平衡态势,又由于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探究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中国以及部分省市的金融发展差异。杨胜刚、朱红从我国中部地区入手论证中部地区存在经济塌陷与金融弱化问题,指出金融的发展能够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何运信汇集整理现有金融发展差异文献,总结出分析评价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方法包括直接比较所计算的指标和在指标基础上计算相关系数 (如变异系数、泰儿指数) 等。古学彬、孙丽霞、方茂扬结合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重点对广东珠三角与粤西地区的银行业及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差异分析,勾勒出两大区域间经济货币化、存贷比、金融环境等差异。如何缩小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成为管理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据此,本文以我国四大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四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区域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中部崛起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金融资产总量的统计资料不足,况且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聚集地,故文中所引用数据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 金融发展规模的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区域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由2006年年末19.3万家增长到2010年末19.5万家,5年间增加了0.2万家; 从业人员数量也稳中有升,从2006年年末250万人增至2010年年末308万人,增幅达23.2%; 资产总额从2006年年末41万亿元增至2010年年末88.8万亿元,增长幅度较大,达116.6%。金融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各区域银行业金融发展现状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指标的区域差异 (%)
注: 各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数据。
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 (首府) 城市中心支行。
从四大区域的横向分析可知: 东部地区银行业各指标的全国占比最高,远远超过其他区域,尤其是银行业资产总额占比大于60%。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三项指标大致相当,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各项指标占比在四大区域中最低。从2006—2010年纵向分析可知: 2006—2010年四大区域的机构数占比、从业人员数占比、资产总额占比三项指标总体趋势呈水平状态,各项指标东部地区维持39%、44.5%、62.5%的水平,中部地区保持25%、22%、14.5%的水平,西部地区呈现26%、22%、15.5%的情形,东北地区维持10%、11.5%、7.5%的水平。但由于三项指标总数的不断增加,四大区域银行业发展差异也呈增大趋势 (表1)。
(二) 金融深化程度的现状分析
金融深化程度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此比率由戈德史密斯提出,是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 (即国民财富) 价值之比”,可以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的比值。其公式如下:
FIR= (DT+LT) /GDP (1)
其中,FIR代表金融相关比率,DT代表全部金融机构存款额,LT代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1999—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金融相关比率趋势详见图1:
分析图1可知: 东部金融相关比率最高,其中2009年和2010年比率超过3; 西部金融相关比率与全国基本持平,略低于全国平均; 而中部金融相关比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除2003年、2009年和2010年外,金融相关比率都小于2。2008年中部金融相关比例仅为1.81,与东部的2.57相差甚多。说明东部金融深化程度最高; 西部、东北次之; 中部金融深化程度最低。金融深化程度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中部地区金融深化程度最低,说明中部金融发展水平也较低,中部塌陷现象明显。
图1 1999—201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金融相关比率比较图
数据来源: 1999—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三) 金融资产结构的现状分析
1. 区域存贷款总量占比趋势比较分析
由于四大区域的地理面积不同,为了保持计算指标的一致性,故用各地区存贷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来反映各地区金融总量的发展趋势,如表2所示:
表2 1999—2010年存贷款占全国的比例变化情况 (%)
续表
数据来源: 1999—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由表2可知,东部存款占比从1999年的58.3%上升到2010年的60.20%,上升了1.90个百分点; 贷款占比从1999年的51.97%上升到2010年的60.90%,上升了8.93个百分点。中部、西部的存款占比上下波动,走势基本稳定,贷款占比分别下降1.87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 东北存款占比从1999年的9.65%下降到2010年的7.20%,下降了2.45个百分点; 贷款占比从1999年的12.05%下降到2010年的7.20%,下降了4.85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存贷款占比的上升幅度最大,中部和西部比较稳定,东北下降幅度最大。
进一步分析可知,东部存贷款占全国的比例上升较快,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东部。而中部、西部、东北的存贷款比例相对较少,增长缓慢,这导致金融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
2. 区域收入比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收入比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反映单位国民收入形成的存款数量。采用1999—2010年全国四大区域的存款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具体走势如图2所示:
如图2可知,东部收入比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且在2010年达到最高,为1.82,西部和东北略低于全国平均,中部地区最低。2008年,中部地区收入比仅为1.11,比东部、西部、东北及全国平均分别低0.44、0.23、0.10、0.29。可见,中部资本储蓄能力和资金形成能力是最弱的,缺乏一定的金融基础,这与中部地区农业人口众多,资金来源途径少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从趋势图也可以看出,全国四大区域收入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与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密不可分。(www.zuozong.com)
3. 区域存贷比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存贷比可以表示为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存款资源的利用率和信贷资金的流向,反映存款总量转化为贷款投放的比例。存贷款比越高,说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但抗风险能力越低。四大区域存贷比趋势详见图3:
分析图3可知,四大区域的存贷比都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和中部下降幅度最大,东北和中部分别从2000年的95.7%和94.3%下降到2010年的66.49%和64.96%,下降了29.31个百分点和29.34个百分点。而东部从2000年的72.5%下降到2010年的69.50%,只下降了3个百分点,盈利性和抗风险能力都相对比较稳定。到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部四大区域的收入比分别为1.82、1.26、1.55和1.33,东部达到最高,中部最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大量信贷资金外流。
图2 四大区域收入比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 1999—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图3 四大区域存贷比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 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三、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变异系数方法来度量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以消除单位和 (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CV为变异系数,Yj为j区域金融发展的四项指标 (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结构),j=1,2,…,n; 为各指标的平均值; N为区域个数。变异系数越大,表明区域间相对差异越大。
(一) 金融发展规模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分析四大区域金融发展规模的绝对差异基础之上,结合变异系数进一步分析区域间金融发展规模的相对差异。
图4 四大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三大指标变异系数趋势
从2006—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三大指标的变异系数走势相对比较平稳,除了资产总额占比变异系数在2006年和2007年大于1之外,其余两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6。表明区域金融发展规模的相对差异并不明显,一方面与国家先后在各个区域实施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有关; 另一方面各个区域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数和资产总额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进而导致金融发展规模的相对差异较小。
(二) 金融深化程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四大区域间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差异发展趋势,采用公式 (1) 和(2) 计算金融相关比率变异系数,得出金融相关比率差异趋势图 (如图5)。
从金融相关比率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 我国区域间金融深化程度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1999—2006年处于平稳震荡期,在2000年达到最低点0.12。2007—2010年呈不断上升态势,差异更加明显,表明四大区域间金融深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趋势和资本的逐利性是一致的,资本流向投资收益率高的地区。因此提高中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必须引入外部机制对资金的流向加以引导。
图5 金融相关比率变异系数趋势
(三) 金融资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描述分析金融资产结构差异后,本部分将借用变异系数进一步衡量区域金融资产结构相对差异的变动趋势。详见图6:
图6 金融资产结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趋势
数据来源: 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结合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和四大区域金融资产结构相关数据,可以清楚看出1999—2010年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除了存贷比变异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外,存款占比和贷款占比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 收入比变异系数在2002年达到高点0.17,2002—2006年收入比差距呈逐年缩小的态势,2006—2010年收入比差距又呈现扩大态势,这是由于2005年股票市场调整之后,金融各领域总体上发展势头强劲,但东部地区金融基础明显优于其他三大地区,金融资产结构各项指标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导致区域间差异更加明显。这说明四大区域金融资产结构差异性有扩大态势。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类似,呈现梯度和非均衡发展特征。近年来区域金融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金融发展规模、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资产结构都有所改善和提高。但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依旧明显,除区域金融发展规模差异较小之外,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资产结构差异越发明显,且有继续扩大之势。东部地区金融业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领先地位,金融集中化程度最高; 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基本相同,但中部地区金融深化程度、金融资产结构不及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不及中部,但金融资产结构优于中部地区,尤其是收入比优于中部地区。
为此,中部地区须以“中部崛起”为契机,一方面继续壮大金融机构规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挥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技术支持,实现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区域的金融合作,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金融差距,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府须提供促进合作的宽松平台,适当放松金融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王修华.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J]. 经济地理,2007,27 (2) .
[2]杨胜刚,朱红. 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J]. 经济研究,2007 (5) .
[3]何运信. 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进展与评论[J]. 经济地理,2008,28 (6) .
[4]古学彬,孙丽霞,方茂扬. 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基于珠三角与粤西地区比较[J]. 南方金融,2009 (4) .
[5]周立,王子明. 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978—2000[J]. 金融研究,2002 (10) .
[6]段进,郭冬冬,朱静平. 长株潭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2011,31 (8)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