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替的本底:厚重的传统商业中心

演替的本底:厚重的传统商业中心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明清时期:走向辉煌的商业中心如前文所述,明朝北京突破了元朝“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大商业区。大栅栏地区严格来说源起于明朝初期,于正阳门外建廊房,开始进行各类商业活动。其中廊房四条的栅栏由商贾出资,格外的大,因而被称为大栅栏,久而久之大栅栏就取代廊房四条成为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

演替的本底:厚重的传统商业中心

1)明清时期:走向辉煌的商业中心

如前文所述,明朝北京突破了元朝“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大商业区。

明朝中叶,由于商业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鲜鱼口街成市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因为当年运河流经于此,鲜鱼口作为漕运码头,是贩卖鲜鱼的地方,因此得名“鲜鱼巷”,后来逐渐成为北京南城著名的商业街。鲜鱼口曾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馆、零售店铺、戏园、浴池、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比对面的大栅栏出名还要早,历史上曾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之说。大栅栏地区严格来说源起于明朝初期,于正阳门外建廊房,开始进行各类商业活动。在明朝张爵(1982)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并未收载“大栅栏”命名,前门外路西属于正西坊,只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的廊房四条就位于大栅栏的位置。而所谓的“廊房”指的就是用于临街经营的店面房,也就是说,在明朝,虽然没有大栅栏这个地名,但大栅栏所在的位置早已经是一处商贾云集的繁华商业区了。明弘治元年(1488年),为治理京师社会治安,在北京各条街巷门口,设置了木质栅栏,栅栏由所在地点的居民出资修建,从那以后,直至清朝末年,在北京的街道上共修建了1700多处栅栏。其中廊房四条的栅栏由商贾出资,格外的大,因而被称为大栅栏,久而久之大栅栏就取代廊房四条成为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

清军入关以后,清政府把北京内城的几十万名汉民迁往外城(南城),腾空内城以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实行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东城的灯市挪到前门一带,而且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戏院、茶园、妓院只允许开设在城外。这些都促进了清朝时期这一地区的进一步繁荣。俞清源在《春明丛谈》中描绘了前门大街的热闹:“珠市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设市开廛。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前门大街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情况。明嘉靖以后,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举人们常到前门一代来购买生活用品或饮酒作乐,这样也正式确立了前门大街作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的功能。再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量洋货涌入北京,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前门设立了东西两个火车站,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的商业盛极一时。

清朝中后期,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的构成基本有以下这些特征:

(1)商家汇集。前门大街相继开设了“便宜坊烤鸭店”“全聚德挂炉烤鸭店”“都一处”饭馆等著名食品商店(侯式亭,1991)。大栅栏地区有开业于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药店,有开业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马聚源药店,有开业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北京有名的八大祥之一的瑞蚨祥绸缎庄,还有老字号内联升鞋店、老凤祥金店、张一元茶叶、天蕙斋鼻烟铺、聚庆斋糕点铺、厚德福饭庄等。

(2)戏院集中。清朝政府规定不准在城里开设戏园,因此戏院多集中在前门—大栅栏一带。清朝,大栅栏街内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和同乐园五家戏院。城内的王公贵族都爱到前门看戏,间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从事戏曲的艺人、乐师、编剧以及服装、盔头、刀枪靶子、乐器等制作人员,还有培养戏曲新人的科班,都散居在大栅栏的大小胡同中。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众多的戏曲从业者寓居于此,彼此互相通婚,形成家族并且代代相传,由此产生了浓厚的戏曲氛围。今天大栅栏地区还留有大量的曲艺界名人故居。

(3)形成小规模的专业性街区。大栅栏街的繁荣还带动了周边廊房头条以及西河沿街的金银首饰店、旅馆等行业。鼎盛时期,廊房二条、廊房三条有玉器店90余家,廊房二条被誉为玉器街。廊房头条有文盛斋、华美斋、秀珍斋等20多家灯笼铺,因此这条街被誉为灯笼街。此外,这里还有一批制作销售金银首饰的金店。

(4)金融业集中。清朝珠宝市铸造宝银的有26家官炉房。各地交来的税银,要在此熔铸之后才能进到户部国库。钱市胡同是进行银钱交易的场所,这里的银钱交易比价操纵全市钱业的行情。施家胡同有十几家银行,被称为银号街。

(5)琉璃厂文化街。清朝乾隆年间琉璃厂停止烧窑,此外官方下令,将北京市前门外和内城的一些书摊迁到琉璃厂空地,适应来京应试考生的购书需求和编修《四库全书》的需要,这给琉璃厂的古旧书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6)小吃餐馆云集。除了前门大街的“便宜坊烤鸭店”“全聚德挂炉烤鸭店”“都一处”饭馆之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小吃和茶馆。例如,连接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大栅栏街的门框胡同,在清朝和民国初年还是誉满京城的小吃一条街。

(7)八大胡同。大栅栏地区紧靠内城,是外地进出北京的咽喉要道,因此引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八方人士,妓院自然也在此地集中发展起来。王广福斜街、山西巷、韩家潭、百顺胡同、猪茅胡同、石头胡同等汇集了众多的一二等清吟小班以及茶室,并以八大胡同闻名于京城。

(8)会馆遍布。所谓“会馆”存有两种类型,即文人会馆和工商会馆。《百年大栅栏》一书的作者张金起(2008)曾做过详细说明,“文人试馆”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达至峰值。据统计,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恢复科考,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止科举考试,两朝先后在北京举行考试201科,取进士51624人,应考的举子则是这个数字的几倍。每次考试期间,大批应试举子从天南海北赶往京城,聚集在天子脚下。按惯例,各省要为应试举子提供一定的单程路费,但抵京之后的食宿杂用则需个人负担。由于很多人出身贫寒,这笔开销常常困扰着他们。此外,每当会试发榜后,折桂蟾宫者一步登天,从此衣食无忧,而大批名落孙山者有很多滞留在京城各处,希望在三年苦读后再次应考。这时,举子们在北京的住宿饮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外城大栅栏地区的许多居民腾出住房,挂出“状元店”或“状元吉寓”的招牌,供举子们居住,而这类“状元店”的租金昂贵,有些贫寒子弟负担不起,因此,迫切需要有为这些贫寒子弟提供在京城住宿和各项服务的机构。于是,已经中试、荣登仕途的同乡官员因曾亲身经历过这种落魄情形,便自发组织起来,召集在京的同乡官员、富商、士绅和名仕共同出资,购置地产房屋,作为同乡应试举子的暂时栖身之地,“会馆”便应运而生。这种以接待举子考试或落榜者栖身再读的会馆,也叫作文人试馆。北京自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商业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排除行业内部竞争,抵制欺行霸市和封建权贵的盘剥,同时也为从事转运贸易的商人提供驻足、存货、议事的场所,便集资兴建了“工商会馆”。“商业会馆”则行业性质明显,以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山西等当时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所建为最多。

2)民国时期:娱乐化的商业中心

民国以后,最大的变化是,由于建立了前门火车站,每天吞吐着大量旅客,前门大街变成了北京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前门大街变得更加拥挤。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前门大街旁边竖起了电线杆,路上铺了有轨电车轨道,人们骑上了自行车有钱人坐上了黄包车,各种洋货开始充斥街头(徐城北,2000)。

民国期间,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基本延续清末的商业空间格局,变化不大。这个时候的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是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街区。1919年,根据京师总商会统计,大栅栏地区一共有31个行业,共4495家(张金起,2008)。

值得注意的变化有以下几处:

其一,休闲娱乐功能更为加强。这其中的表现有:大栅栏地区仍然是戏园、戏院、京剧演员聚居的地方。民国期间比较著名的演员都曾居住于此。琉璃厂—大栅栏西街—大栅栏街串联成一系列商业街道。琉璃厂仍然是全城最著名的文化市场,大栅栏西街成为有名的京味小吃一条街,全街仅有323m长,但却有上百种特色小吃。

其二,现代商业景观“百货大楼”的出现。这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劝业场和青云阁。(www.zuozong.com)

劝业场建于1905年。1905年,清政府的商部创建、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同时附设劝业场以销售部分商品,其在当时算是高楼大厦了,是京城第一幢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砖石结构,内部纵深方向设三个大厅,四周为三层回廊,设开敞式商店,内部装饰豪华;临街立面为巴洛克式,大门入口处做西洋柱式门罩,二楼和三楼用壁柱、窗套和阳台装饰立面,檐上做女儿墙。直到1908年,该陈列所不幸遭火灾,遂移至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新建了一座三层楼房为该所馆址。1912年,北京政府工商部将它改为商品陈列所。1928年,其又被改名为工商部国货陈列馆,馆址迁至前门箭楼之上,展出各商号的商品,兼有销售。其正式更名为劝业场是在1936年以后,当时的政府把它划归了北平市,称北平市国货陈列馆,改名为北京劝业场,寓意“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规定私人可以在此租地设摊经营,只允许卖国货,不准卖洋货。至20世纪40年代,北京劝业场的业态除了商业之外,三层还兼设台球室、茶(咖啡)室、杂耍演出场,名为“新罗天”,当时鼓界大王刘宝全等均常于此登台献演,盛况空前。

青云阁于1905年重新翻建,是一座典型的轿子型建筑,该楼有三层,中庭为跑马廊。它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集商店、茶室、游乐场所为一体。青云阁是个人气极旺的综合性商业娱乐场所,引得文人雅士、官贾贵胄多愿汇聚于此。

清末文人许愈初曾在《肃肃馆诗集》中引诗为证:

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

珠光争闪烁,古董几摩挲。

栋栋书场满,家家相士多。

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

该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当年青云阁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

如今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来自青云阁。青云阁内的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留下了鲁迅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

其三,这一地区的票号逐步改为银号,开始出现近代银行。在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市的银钱业机构有337家,位于前门大栅栏一带的有142家,占总数的42%。这些大大小小的钱庄银号,俨然是北京市商业金融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西河沿街逐步出现了盐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上海银行南城办事处等几家近代银行。

其四,会馆文化逐渐衰弱。据《百年大栅栏》(张金起,2008)描绘:“民国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废除,但由于一些外省学生以及商人还会驻留,会馆又存续了一段时期,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政府迁都南京,大批在朝从政的外省官员随政府机构南下,会馆逐渐开始冷落。”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日寇占领时期,北京附近各省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一些会馆的管理人员乘机将会馆出租,会馆逐渐变成大杂院,管理人员只收取房租,而不对房屋进行修缮,不少会馆因此破败不堪,甚至倒塌。

3)1949—2000年:新生与衰弱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初,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由于一系列变化,导致其娱乐休闲功能有所下降。首先是解放后,北京市政府下令封闭全市所有的妓院。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的这一旧社会景观也就消失了。其次是1950年北京人民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各省市会馆管理暂行办法》,京城所有会馆逐步被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房管部门管理,历经近500年的会馆业从此画上了句号。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只是留下了纯粹的商业功能。与其他商业区相比,老字号商店仍然是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最大的特色。

1949年之后,北京全市的商店实行公司合营,同仁堂成为第一批公司合营企业,大栅栏街上的同类商店,也同时加入公私合营浪潮。“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老字号纷纷改名。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给商业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大栅栏街上的老字号名称逐步恢复。现在仍然存在的百年老店有同仁堂、张一元、瑞蚨祥、祥义号、广德楼、大观楼等。

除了老字号之外,这里比较著名的商场是劝业场和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店。解放后的劝业场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共有22个行业,180多个货摊,吃、穿、用、玩俱全。劝业场采取产销结合的方式,厂店挂钩,薄利多销,种类繁多,同时代购代销。1956年公私合营后,劝业场成为国营商场,主要经营珠宝玉器、金属器皿、丝织品、刺绣、棉麻织品及土特产品等,同时出售日用百货、皮货、五金电器等。2011年,在大栅栏地区拆迁的过程中,劝业场被作为文保建筑保留下来。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建于1951年,是北京市首批国营商店之一。

如果说明清时期到民国,整个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的服务对象是北京内城与外城的所有居民,那么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消费者30%都是来自外地和远郊区,其余来自市内各区,其中45%来自宣武和崇文两区,仍然是一个辐射全市范围的商业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商业空间格局的一系列调整,这里主要服务的是南城和南郊市民、市外低收入打工者、外地顾客和旅游者,这三大群体各占三分之一(董玛力等,2009)。商业区的职能数有所下降,并且服务有低端化发展趋势。但是无论如何,这里仍然充满了老北京居民的回忆,仍然是北京市井文化、平民文化的代表区域。

《一天去八遍的鲜鱼口》(北京晚报,2011)的作者是这样回忆起鲜鱼口商业街区的平民文化的:“有吃有喝有玩,能听戏,能听曲艺,外带能照相留下老北京的纪念。这样带有市井气息平民化的街景,是鲜鱼口的特色。……可以看出,这里的商业文化,讲究的是邻里关系,讲究的是薄利多销,讲究的是花香不需多,民德归厚,穿珠为串,水滴石穿。对我们这些老街坊而言,鲜鱼口的这种平民化特点让我们尤为怀念。小时候,星期天,父亲总要带我先去兴华园浴池泡个澡,然后到紧挨着浴池东边的天兴居吃碗炒肝。洗个澡一毛五分钱(小孩不要钱),买碗炒肝八分钱,都不贵。我从小到21岁离开北京去北大荒之前,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在联友照相馆里照的。去北大荒之前,父亲带我到马聚源买了一顶皮帽子,一直戴了6年,我离开北大荒之前送给了同学。而黑猴对于我更是亲切无比,那是母亲去过最多的店铺,黑猴给她最大的信任和方便(帽店还有杨小泉和田老泉两家老店,因两家店门前都有木质黑猴坐镇,都被称为黑猴老店,几乎成为了鲜鱼口的象征。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黑猴老店依然在鲜鱼口经营,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明清时期,这一地区不但汇集了商业文化空间、商业组织文化(会馆文化)空间、餐饮文化空间、娱乐休闲文化空间、金融业空间,还有文化产业空间(琉璃厂),属于北京最高等级的商业中心。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代表性商业街区(例如百货大楼和新式银行),为精英服务的高等级商业文化和为大众服务的市井文化融为一体。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逐渐成为北京南部居民的商业中心,相对于明清时代,其娱乐休闲文化空间、金融业空间都大大削弱。直至目前,以老字号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虽然略有遗留下来,但是是以其他要素交换而来的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