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主要引用王希来(2009)《民国时期北京商业整体布局与三类商业街区》一文的主要内容来介绍民国时期的北京商业布局。民国时期的北京商业布局,一部分延续了原本的商业街区、集市、庙市,另一部分出现了新的业态和经营方式,例如劝业场、百货商店、电影院。许多老字号在商品、服务上有所调整,还以“联号”的形态发展出早期的连锁业态。从商业空间格局上来说,前门仍然是一级商业中心,王府井、天桥、西单成为次一级的商业中心。王府井以“洋、高、新、全”为特色,创造出“金街”的名气;天桥以“群落型”的平民市场,成为京城民间的游乐地;西单则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后来居上。
1)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
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包括前门外大街两侧的商铺和大栅栏短街的沿街商铺。其范围从前门箭楼至珠市口;从西打磨厂东口、西兴隆街东口、大江胡同至煤市街。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是民国时期北京最繁华、规模总量最大的商业街区。
这个街区店铺众多、行业齐全,而且每个行业都有著名的老字号商业店铺。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由8个行业、110家店铺构成,其中有以谦祥益、益和祥为代表的绸布店,以马聚源、盛锡福为代表的帽子店,以步瀛斋、步云斋为代表的鞋店,以同义厚、忠兴厚为代表的皮货店,以中兴、亿兆为代表的日用百货商店,以通三益、景泉涌为代表的干鲜果海味店,以森泰、庆林春为代表的茶叶店,以永安堂、长春堂为代表的药铺,以致美斋、福寿堂为代表的饭庄,以及六必居的酱菜店、三山斋的眼镜店、正兴德的估衣店、正通银钱店和交通银号。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与王府井、西单两大商业街区有如下两点不同:一是老店铺多。最著名的当数同仁堂老药房、六必居和天章涌酱菜店、南聚庆斋饽饽铺、三山斋眼镜店、马聚源帽店、瑞蚨祥和谦祥益绸布店。二是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是戏院、电影院、妓院最集中的地区,是当时权贵者的娱乐中心。分布在前门大街西侧的陕西巷、韩家潭和石头胡同等八大胡同,是当时京城娼妓聚集之地。
2)王府井商业街区
王府井商业街区包括王府井大街和东单北大街两侧的众多商铺。其范围从东长安街至八面槽路口,再从金鱼胡同西口至灯市口,向南直至东单牌楼。
清朝同治末年(1874年),俄、英、法、美、德、荷、日、比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德、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这些国家在东交民巷取得了驻军权,从而使东交民巷变成了外国人的领地。众多的外国人住在东交民巷,虽然他们国家定时运来一些生活必需品,但理发、服装以及选购中国手工艺品等都需外面供应。而当时东交民巷南边是内城南城墙,西边是狭窄的旧户部,只有北边的王府井大街、东北边的东单和东边的崇文门内大街离东交民巷最近。于是,从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年)起,在上述三条大街上,一些新式商店、洋行纷纷出现。到民国时期,形成了仅次于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的新式商业街区。
王府井商业街区是民国时期京城最具殖民化色彩、最有洋味的新式商业街区。王府井商业街由12个行业、107家商铺构成,其中有以亨得利、大明为代表的钟表眼镜店,以大众、中原为代表的洋杂货店,以惠康、中裕为代表的西服店,以荣源兴、义顺厚为代表的古玩玉器铺,以桃园、美华为代表的汽车行,以盛锡福、同升和为代表的鞋帽店,以中法、万国为代表的西药房,以中原、中华为代表的照相馆,以美白、时代为代表的理发店,以卫生、广浴为代表的浴池,以承华园、天海龙为代表的饭庄,以中国银行、大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
有别于前门—大栅栏、西单两个大型商业街区,王府井商业街区凸显出商铺和商品的“洋、高、新”三大特点。例如,王府井商业街区有开业于1930年的亨得利钟表店,主要销售各种瑞士名表(欧米伽、浪琴、梅花、罗马、劳力士等);开业于1912年的同升和鞋店与开业于1937年的盛锡福帽店,均以选料考究、款式新颖、做工精细而著称;开业于1928年的美白理发馆,结束了男人留辫子的历史,背头、分头样式和推子等工具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人美发的先河。当时的东安市场已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雨来散”市场演变成规模较大、店铺和摊位众多的京城首位市场。据1933年12月的数据统计,东安市场共有固定摊位267家,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场所。
3)西单商业街区
西单商业街区专指由西单路口往北的西单北大街和大街西侧的城隍庙共同构成的商业市场区域。西单商业街区形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位于西单西边的城隍庙是清朝最著名的京城大庙市之一。到民国时期,其已从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三天,演变成每月初一至初十开市十天,并从庙会市场沿旧刑部街,自然形成了众多的摊商群体,即形成了最早的西单商业街。二是清末民初,北京兴起“废科举、兴学堂”的办学潮,各类学校纷纷建在西单地区。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出版的《最新北平市指南》记载:全城65所中学中有27所,大学19所中有9所,建在西单附近。为了做这些新知识分子的生意,民国时期西单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新式商店。
有别于前门—大栅栏、王府井两大商业街区,西单商业街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西单商业街区由10个行业、79家商铺组成。其中有以烤肉宛、同春园为代表的饭馆和饭庄,以同春堂、英美为代表的大药房,以天福号、桂香村为代表的食品店,以开泰、福生为代表的茶庄,以西单菜市场、南桥王福记为代表的菜果专卖店,以裕泰、瑞大为代表的西服店,以金城、恒兴祥为代表的绸缎庄,以上海、三友为代表的百货店,以中国、中央为代表的理发店,以中原、中国为代表的照相馆。西单商场晚于东安市场,于1932年在西单北大街东侧开业,由“厚德、福寺、慧福、玉德、福德”五个商场组成,除了经营各类商品外,还设有相声、曲艺的演出场地。
4)天桥民俗娱乐街区
天桥市场于清末出现,至民国时期盛极一时,曾与东安市场一内城一外城、一土一洋吸引着各方客人。天桥市场由众多的风味小吃摊、估衣摊、旧货摊和说相声、拉洋片、摔跤的各种戏棚构成。至民国七年(1918年),天桥商业街区出现了东、西两大市场。天桥南大街的东侧是东市场,包括歌舞台、乐舞台、燕舞台和估衣棚;大街西侧是西市场,包括先农市场、城南市场和公平市场。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是天桥商业街区的鼎盛时期。(www.zuozong.com)
据《北平日报》1930年2月16日记载:“天桥地面宽大,容纳工商,游艺极多,游人无须花钱购票,闲游及买卖物品均可。”当时最有名气的店铺是天乐戏园、宝三摔跤场、张宝忠把式场、福海居茶馆,最有知名度的艺术项目是“天桥八大怪”。
5)什刹海地区
民国初年(1912年),什刹海地区已经成为平民百姓娱乐游玩的好去处。《北平俗曲十二景》有云:“六月三好热天,什刹海前正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果子摊儿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儿镇的杨梅汤打冰乍卖,了把子莲蓬,转回家园。”什刹海将明朝延续下来的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和清末兴起的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在自然形成的基础上,出现了平民化的荷花市场。荷花市场是1916年京师警察厅在前海开办的临时市场。临时市场营业期正值荷花开放,故称荷花市场,集美食、娱乐、购物于一体,各式小吃、娱乐活动、手工艺品云集于此。清朝末年的什刹海地区已经成为平民百姓娱乐游玩的好去处。
6)其他二级商业街区
清朝北京庙会市场最兴盛,进入到民国时期,多数庙会市场从原来的不定期市场逐渐演变为日日开业的常规市场,并发展成商业街区的一部分。
东岳庙市场演变为朝外商业街。产生于明代的东岳庙市场,进入到民国时期,已从不定期、以帮会活动为主的庙市演变成以经营旅店、饭馆、生活日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区。其中以低档旅店、中档餐馆最为集中。
隆福寺庙会市场构成了东四商业街区的核心部分。清朝东四商业街区的重心在南部的灯市口。随着王府井商业街区的兴起,灯市口一带的商铺逐渐向王府井商业街区移动,到民国时期,已形成以隆福寺市场区为核心的东四商业街区。1840年后,政局动荡,隆福寺市场出售的商品从高档转为中低档,不定期市场变成常规市场。东四商业街区由隆福寺市场和“四大恒”钱庄、永安堂药铺、合昌纸店、德祥益绸缎庄等著名的商铺构成。
护国寺庙会市场发展成西四商业街区的一部分。建于元朝、兴盛于清朝的护国寺庙会市场,是小商贩云集、游人最多的京城庙会市场。进入民国时期,它有别于古都北京的其他商业街,就在于它始终是沿街摆摊的摊群商业街。它包括风味小吃摊、布摊、鞋摊、估衣摊、农具摊、玩具摊、杂品摊,还有狗市、鸟市、鸽子市。
7)专业化商业街区
厂甸(琉璃厂)民俗文化商业街。厂甸民俗文化商业街出现在清朝早期,到清乾隆时已有一定规模。至民国时期,各种摊棚布满街道两侧,吃的、用的、玩的样样齐全。其中最为著名的商铺有荣宝斋的文房四宝、一得阁的墨汁、戴月轩的湖笔、萃文阁的笔墨纸砚、宝古斋的古玩、来薰阁的书。
花市绢花一条街。在清朝初期,在花市附近居住着许多以做纸花、绢花为生的家庭手工业者,为每月逢四开市的火神庙市场供应多种仿真花。到民国时期,花市整条大街都摆满各种货摊,以卖绢花为主,兼营年画、春联等节日用品,并增添了鸟市、鸽子市。
烟袋斜街。烟袋斜街位于鼓楼大街和什刹海之间的商业短街,因光绪年间(1875—1908年)几家卖烟袋的商铺而得名。到民国时期,这里人来人往,买卖兴隆,驰名京城。著名的商家有双盛泰烟袋铺和同合盛烟袋铺。除此之外,还有数家古玩店、挂货铺和装裱铺。
总之,民国时期,北京商业街在布局上变化不大,但是商业空间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例如,出现了百货大楼、新式商店等新业态,出现了为外国人服务的商业街区,出现了以个人技艺为舞台的天桥商业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