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商业(消费)地理学研究的趋势

西方商业(消费)地理学研究的趋势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西方传统的商业地理学被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从而构成了消费地理学。西方消费地理学也从此不再把消费看成一个简单的经济活动,而是将整个消费过程视为社会文化生产的一部分,给予了充分关注。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一书的第8章中提到,文化地理学中消费地理的研究趋势与杰克逊的总结相同。

西方商业(消费)地理学研究的趋势

近年来,西方传统的商业地理学被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从而构成了消费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消费地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对零售与超级市场区位调整与重构进行了理论分析(Crewe et al,1992),对购物中心、世界博览会这些特定的新兴消费场所进行了研究(Goss,1993;Hopkins,1992),以及对电视购物、车厢销售等新销售方式的研究(Davies et al,1988;Gregson et al,1994)等。由于西方社会消费文化研究和消费市场研究的兴起,以及地理学科中社会文化地理学对消费现象的集中关注,近年来西方消费地理学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对区位理论的探讨,超越了传统地理学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划分。

西方消费地理学开始大量聚焦讨论消费社会中的社会文化与空间的关系,并且从对一般性区位理论的研究转化到对特定消费场所的分析上(彼得·杰克逊等,2003),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地理学也在逐步进入这一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西方消费地理学也从此不再把消费看成一个简单的经济活动,而是将整个消费过程视为社会文化生产的一部分,给予了充分关注。譬如戴维·哈维(Harvey,1985)的著作将消费文化视作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维系在一定水平的手段;沙朗·佐京(Zukin,1991)的《权力地景:从底特律迪士尼世界》则论及了景观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她针对中产阶级化(社会变迁)与餐厅烹调风格(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彼得·杰克逊等(2003)将近年来消费地理学的进展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关注的是消费的空间模式——如何通过消费场所构建起消费的社会关系模型。如斯内夫特对中产阶级化的消费景象——乡间别墅消费与装饰进行研究,透析了新兴中产阶级如何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或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第二类是消费链——对复合型消费场所的研究,如时间地理学进行生活方式与商品的研究,以及对全球食物商品链的研究呈现。第三类是空间与地方的研究。这一领域不约而同地将消费场所的象征性或文化性列入了重要思考。这类研究关注消费者在体会购物空间、商家设计产品风格、媒体再现购物空间和消费场所之时,消费认同是如何被建构所成的。与此同时,商业(消费)空间的营造也创造了地方模式,改变了地方格局。至此,第一类研究和第三类研究显然更为关注消费地理学的“社会文化”属性,试图将商业(消费)空间与消费文化、城市文化拟建在一起,如彼得·杰克逊等人(Jackson et al,1995)对消费和认同的研究,与本书更为密切相关。(www.zuozong.com)

迈克·克朗(2003)在《文化地理学》一书的第8章中提到,文化地理学中消费地理的研究趋势与杰克逊的总结相同。他认为文化地理学在消费地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于对特定商业空间(销售的情景环境)的讨论。例如,对传统市场、国际商品交易会、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城市更新中商品化的空间等商业空间的研究。文化地理学中对此类空间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揭示其空间的文化含义(人类生活的意义),及其商业文化空间演替过程的动力机制。集中研究的同时,也对某些生产空间转化为消费空间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并在过程中标注某一特定空间的含义是如何发生了改变。

因而,无论是在社会文化地理学领域,还是在本书所要呈现的商业文化空间研究的部分领域,都显示出国内外文化地理学界对于城市社会文化空间的关注正在日益增加,进一步关注理论的植入和方法论的深入。与国内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相比,西方文化地理学具有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人们重新去认识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的演替,将演替中所显现的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并总结出相应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