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环境最根本的特征,一是客观实在性,二是历史性。 现实环境的构成之中,城乡景观、道路交通、建筑房屋等硬环境要素皆是肉眼可观、伸手可感的物质实体,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规范等制度环境要素也多以纸质的形式加以保存和宣教,艺术作品、传统风俗、宗教教义等文化环境要素亦需要通过物化的方式留存和流传。 物质性的存在是庞大的现实环境构筑的基础。 即便是纯粹以非物理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的要素,如人类社会共同的心理基因,及萦绕在社会环境之中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诸多的精神要素,如空气一般弥漫和笼罩于人所处的物质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亦具有客观实在性。
现实环境的建造并非一日而成、一蹴而就。 人类社会不断地在前人的基础上积累、修缮、革新,在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同时,逐步构筑了适应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环境。 如城市景观历代不同,所谓唐时明月宋时风,中国历史上每一朝代的城池、街市,都具有不同的风貌,城市景观的不同与当时的建造材料、工匠技艺、修筑水平都有莫大的关系;再如,历史上各朝代的社会环境特征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显现,“魏晋风骨”“唐风宋彩”被认为是魏晋、唐宋之际的文学标识,这些文学标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现实。现实环境的历史性还表现在,环境的发展是具有沿袭性和承继性。 如今城市间平整的高速公路,历经了几千年的道路的演变,从茶马古道、石板青桥再到柏油马路、沥青公路,随着沥青材料及铺路技术的成熟而呈现现代的道路风格和交通发展水平。 现实环境下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更是一个逐步积淀和演进的过程。 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为主导的人文环境,还是由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所组成的科学技术环境,每一小步的发展都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托历史已有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基础,在虚心传承前人的成果和贡献的前提下努力推进。 至于当下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心理,不仅从横向上浓缩了最广大、最普遍的社会人群的共同心理,更是在历史的纵向上,继承和遗传了一个民族、国家,甚至全人类的社会心理的基因。 譬如,父慈子孝、亲仁善邻、一诺千金、成人之美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贵和尚诚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心理的映照,如今依然潜藏在社会心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
1.虚实环境的同一性
虚拟环境的构建,离不开现实环境的支持。 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两者的同一性表现在,虚拟环境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源于现实环境。 首先,构成虚拟空间的物理实体,如计算机设备、调制解调器、网络服务器、网线光缆等硬件条件均是在现实环境下生产、研发和创造。 这些硬件设施的发明和出现,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成果,与现实环境下的构成要素一样都是可见、可触、可感的客观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虚拟环境是现实环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类社会的形态从三维空间到四维空间的跃进。 其次,虚拟环境仍以人为主体,这一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所遵循的规则、交往内容、交往形式等软性元素依旧源于现实环境。 曾经在大学生中十分火爆的各个高校的BBS论坛,大学生网友所谈论的话题离不开课业交流、校园生活、就职准备、情感话题等现实性的内容。 现在流行于校园的人人网,微博、微信,尽管以个体传播、个人发布为特点,但传播和交流的内容仍然是现实环境中或远或近的诸多热点。 网络中倡导洁净、文明的沟通环境,任何违背现实道德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和惩罚。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虚拟环境由现实环境中的元素所创造,遵循现实环境中的原则开展人际交往,且体现现实的内容和要求,因而与现实环境具有同一性,甚至可以将虚拟环境界定为现实环境的一部分,是现实环境向四维空间的有效延伸。
2.虚实环境的差异性
虚实环境的差异性聚焦于由网络信息技术所引起的网络特性而显现。
(1)虚拟环境以信息的生成与交换为中心
互联网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脱离时空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 因此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活动主要是不断地获取信息、展示信息、交互信息,并针对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判断、评价和利用,网络环境最基础、最根本性的建设皆围绕着信息展开。在现实环境下,尽管信息交换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其体量和地位远没有在虚拟空间中突出。(www.zuozong.com)
(2)虚拟环境的非稳固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网络工具的运用,各类信息如潮涌般一浪接一浪地在虚拟世界中出现和消失,当旧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退去,新一波的信息潮又纷至沓来,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不断地迎接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潮,“上网冲浪”之说由此而来。 网络中超大的信息容量和快速的信息更替,使得“信息”这一虚拟环境中的核心元素表现出极大的流动性、易逝性和迅捷性,从而使得虚拟环境相较于现实环境而言缺乏稳固性和确定性。
(3)虚拟环境的去中心化和去等级化
由于网络空间中强调点对点的连接与联动,信息的发布主体非固定,信息流动也非单向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是虚拟空间里信息传播的主流和常态。 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信息、发布信息,并向任意人群和任意方向进行主动传播。 网络中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客体,又可能是信息的发布主体,海量信息就如同漫射或散射的光线穿梭不息,“唯一中心论”或“等级差异论”在网络所构造的虚拟世界中难觅踪影。 而传统的现实环境下则真实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等级和权威中心,经济权威、政治权威、学术权威等主导着社会的话语体系,各类信息通常被包装和美化,以具有权威性的形象由高及低定向进行传播,普通民众难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信息发布权。 由此可以见出,在虚拟环境中平等、民主的氛围甚浓。
(4)虚拟环境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体都有与之对应的唯一身份,具有真实性和实在性,但步入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多个账户,拥有不同的ID,编造若干个昵称,借网络的朦胧面纱隐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虚拟环境中的交流方式告别了促膝长谈、鸿雁传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笑脸符号和敲击的火星文字,符号成为网络化交往的载体和方式。 人与人的交流被人机交流所取代,你甚至不知道与你进行网络聊天的究竟是一只狗,还是一只猫? 同时,虚拟环境的受控性较差。 正是由于网络匿名性以及多向传播和多主体传播的存在,信息的把控缺乏“把关人”,且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信息的质量和层次也良莠不齐,虚拟环境中的个体只是以多个符号的形式存在,要想如现实环境一般进行有效地把控,实属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