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重建古北岳庙记的建议

关于重建古北岳庙记的建议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在23处寺、庵、庙、观或其遗址中,为极大地提高“古北岳恒山”的文化含量,当务之急就是重建古北岳庙。上庙是近祭北岳的场所,下庙是遥祭北岳的场所。至今此处还存有明代《重修北岳庙记》残碑一块。由于古北岳上庙旧址今天已经建有一所学校,因此可在其附近择址重建,庙额可作“古北岳庙”,以便与曲阳北岳庙相区别。古北岳庙陈列的诗文,一般不与曲阳北岳庙诗文重合。

关于重建古北岳庙记的建议

◇杨倩描[5]

坐落在今保定唐县、阜平、涞源三县交界地带的大茂山,在清朝以前一直就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 ,清朝才以北岳不宜位于京城之南为由,改命山西浑源县天峰岭为北岳恒山。

清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突出京城北京的中心地位,然而其结果也是很荒唐的。因为清人误认为浑源是在北京西北,但其实浑源天峰岭的纬度也仅比大茂山高一点,仍略低于北京。

清朝政府的这一荒唐行为,不仅破坏了中国从东周以来传统的五岳制度,而且割裂了河北的恒山地域文化,使河北丧失了历史上的一大山川文化品牌,令人叹息。

大茂山山势雄伟,东侧是唐县林场,北侧是涞源林场,西南侧是阜平林场,林草丰茂,且有许多石窟、溶洞,还有野雉、山鹰、青羊、狍子、土豹、狼、狐狸野生动物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只要修好道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大茂山就能成为旅游胜地,成为美丽河北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唐县、阜平、涞源都开始注重大茂山的旅游资源价值,打出了“古北岳恒山”的文化招牌,对大茂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但由于没有重视对“古北岳恒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大茂山的知名度仍然很低,人们对“古北岳恒山”知之甚少,而且即便去大茂山旅游,除了爬山、吃农家饭、看看风景之外,也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内涵。

其实,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北岳恒山”,历史文化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2005年,曲阳县文物保管所对大茂山主峰周边的遗存进行了实地考察,共对古北岳庙等23处寺、庵、庙、观或其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碑刻等遗物79件。其中,在唐县草庄台村东的山崖上发现了唐代摩崖石刻佛龛,在该村发现一组宋代摩崖石刻文字,在涞源县下黄土台也发现了一组宋代的摩崖石刻。在阜平县金龙洞龙王庙发现金代残碑一块。此外,还发现元代道观遗址一处、明代碑刻16处(多为重修寺观庙宇的碑记)、清代碑刻18处(多为重修碑记)。

笔者认为:在23处寺、庵、庙、观或其遗址中,为极大地提高“古北岳恒山”的文化含量,当务之急就是重建古北岳庙。

西汉开始到清代,祭祀北岳恒山的北岳庙在今河北境内有两所。一是建于今阜平县台峪村南千亩台的北岳上庙,一是建于今曲阳县的北岳下庙。上庙是近祭北岳的场所,下庙是遥祭北岳的场所。所谓“近祭”,就是近距离的祭祀,所谓“遥祭”,就是远距离的祭祀。“遥祭”能避免长途山路跋涉之苦,“近祭”更能表达虔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岳上庙比北岳下庙地位要高。

关于北岳下庙,郦道元《水经注》卷11有较详的记述:“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径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www.zuozong.com)

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晋高祖石敬瑭将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山西大同)、蔚州(今河北蔚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大茂山于是成为后晋与契丹疆域分划的界山:以山脊为界,各自一半。这样一来,大茂山一带便成了边境军事禁区,北岳上庙也因此而废置,而曲阳北岳庙则同时承担了上庙和下庙的功能。可以推测,当时北岳上庙内的重要文物应该都迁到了曲阳北岳庙内。

关于这件事情,宋人沈括在其《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中记载:“北岳常岑,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宋人吕颐浩在其《燕魏杂记》中也有记述:“东岳庙在兖州奉符县,封天齐仁圣帝;西岳在华州华阴县,封金天顺圣帝;南岳在潭州衡山县,封司天昭圣帝;中岳在西京登封县,封中天崇圣帝;惟北岳在大茂山。山大半陷敌境,移庙于中山府曲阳县。县在中山府北七十里,封安天元圣帝。”

到了明代,又在今千亩台重修了北岳上庙。至今此处还存有明代《重修北岳庙记》残碑一块。

由于古北岳上庙旧址今天已经建有一所学校,因此可在其附近择址重建,庙额可作“古北岳庙”,以便与曲阳北岳庙相区别。庙内建安天元圣帝(北岳山神)神殿,殿前建祭坛,两侧建碑廊,陈列在大茂山地区所发现的碑刻或拓本、历代有关“古北岳恒山”及与古北岳庙的诗文、“古北岳恒山”历史沿革资料、大茂山旅游路线示意图等等。

古北岳庙陈列的诗文,一般不与曲阳北岳庙诗文重合。可选北魏孝文帝《祭恒岳文》、唐人贾岛《北岳庙》、金人赵秉文《谒北岳》、金人元好问《北岳》、元人刘因《送仲常游北岳》、明人杨巍《登恒岳五首》等等。

“古北岳恒山”历史沿革较为复杂。据《金史》卷105《范拱传》记载: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 ,因北岳恒山位于金朝都城中都(治今北京)之南,于是有官员建议:“前代都长安及汴洛,以太华等山列为五岳。今既都燕,当别议五岳名。”而太常卿范拱极力反对,说:“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金世宗支持范拱,五岳遂得以保持原貌不动。

大概在元朝,有人在浑源开始修建北岳庙,并将浑源天峰岭命名为“北岳”。明太祖洪武年间,又对其进行了重修。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 ,兵部尚书马文升因此呈上《厘正祀典事》,请求移北岳于浑源州。礼部尚书倪岳《驳乞移北岳于浑源州疏》,认为:“北岳恒山之神祀于曲阳, 自汉唐宋以至国朝,上下几二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虽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碑志无考。礼云:‘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今一旦废此举彼,恐有窒碍。”(《明文海》卷60《议改北岳疏》)明孝宗赞同倪岳意见,否定了马文升将北岳移于浑源州的建议。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 ,大同巡抚胡来贡又上疏请求改祀北岳于浑源,但遭到礼部尚书沈鲤的驳斥:“《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明史》卷49《礼三》)胡来贡的建议因此未能得到明神宗的采纳。

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 ,刑科给事中粘本盛呈上《厘正恒山祀典疏》,提出:“国家建都于燕,曲阳在神京之南,浑源在神京之北,为国家屏藩。且其洞岩耸邃,信神灵之所窟宅,禔国庇民,莫大于此。既称北岳,而禋祀弗及,允为缺典。况我朝统一华夏版图,益越前代,不祀浑源而祀曲阳,似为未协。”要求改命浑源之山为北岳恒山。清世祖于是下令将浑源之山正式定名为“北岳恒山”。

以上相关奏疏都有完整的文本,可将其全部刻石立碑(不加标点)。另将其标点注释本汇编成册,供游人购买,使人们对“古北岳”和“今北岳”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打造“古北岳恒山”这一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和发展“古北岳之旅”的新旅游圈,为河北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助一臂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