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刊上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论述财会人员应该如何做好工作,提高素质, 增强服务的本领。 那么, 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的素质究竟如何, 工作得怎样, 诸如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和财会专业工龄结构等基本状况如何, 所有这些, 不仅需要我们做出抽象判断,更需要我们对实际状况进行具体把握。
为此, 笔者最近对内蒙古自治区石油系统财会人员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其结果如表1~表4所示。 尽管只涉及一个地区的石油系统范围, 但相信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表1 年龄结构
表2 财会专业工龄结构
表3 学历结构
表4 职称结构
一、 调查内容及统计结果
自治区石油公司系统职工为11369人, 财会人员768人, 占全体职工的6.76%。 其中男230人, 女538人。 承担全区石油公司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任务, 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 思考与分析
(一) 有潜力、 有希望的一支财会队伍
从表1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总数的约80%。 青年人思想活跃, 思维敏捷, 富有朝气, 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 这是可喜可贺的。 但他们毕竟工作时间短, 经验少, 缺乏耐心, 甚至责任心不强等。 这些方面与中老年同志有一定的差距。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事财会工作5年以下的占33.6%, 且大多数为近几年接班顶替的。大部分未受过专门培训。如果各级领导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和会计实务技能的提高, 势必直接影响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 可见, 各级领导和财会界中老年同志就该肩负起培养接班人的任务, 使他们成为慎重细致、刻苦钻研、善于解决处理问题、适应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 财会人员素质低, 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差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01人, 占财会总人数的26.2%, 大学本科仅有2人。 而中专文化程度以上并非全部是学财会专业的, 据统计, 学财会专业的只占中专总人数的65%。 占73.8%的初高中人员中, 虽然近几年来与学校联合办学以及社会上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但这部分人仅占初高中总人数的25%, 而75%未经过培训就上岗工作。 可见,基础差、 素质低的状况并非一年半载可以扭转。 在实际工作中, 账目不清、 数字不实是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问题。 从历次财税大检查中可以看出, 不少企业会计凭证不按规定填写, 手续不齐, 要素不全, 又不严格审核入账, 还有人乱用科目、 任意开空白支票, 任意开 “白条”, 出租出借账户; 会计账簿设置不全, 不按规定程序记账, 不按时结账, 随心所欲地账外设账; 会计报表不按规定编报, 乱挤、 乱提、乱摊费用常有发生。 产生这些问题, 主客观原因都有, 而许多事实证明, 会计工作不健全、 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往往会使贪污盗窃、 营私舞弊分子有机可乘。(www.zuozong.com)
(三) 技术职称评定不尽如人意
从表4可以看出, 职称结构呈畸形。 首先, 职称构成的比例不当,高级职称比例太小, 而初级和未评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衔接、 配套。 尤其在3~5年内要求晋升中级的人数太多, 而且名额有限, 企业工作势必面临困难。 其次, 现行评定办法尚不完善或一些地区系统执行不严, 导致大批财会人员在业务上技术上不求进取。主要原因, 一是职称评定不能制度化、 法律化, 而是犯 “冷热病”。 热起来人人有份, 冷起来谁知何时才能评上一次。 改革以来,1983年对中级职称进行了第一次评定, 第二次是在1989年, 那么第三、 第四次呢? 由于评定间隔期太长, “欠账” 太多, 每次评定都更新指标、 定名额, 在评定中够条件的争来争去, 不够条件的不参与, 使职称评定不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二是评定中重工龄学历, 轻实际工作能力。这样造成实际工作应付了事, 马马虎虎, 助长了熬年头、 混文凭的不良风气。 笔者今年为中专学校、 社会上各种成人班级讲课中, 目睹了真正学本领的不多, 混 “本本” 的却不少的现象。
三、 面临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本区石油系统财会队伍中存在着 “四多四少”,即青年多, 中老年少; 无专业学历和培训的多, 有专业学历和培训的少;不精通业务的多, 精通业务的少; 没有技术职称的多, 有技术职称的少。这种状况直接关系到财会工作能否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 当前,财会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谋划经营、 参与决策、 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若仍只是关门记账、 算账、 报账, 不问经营、不讲效益,要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不可能的。为此,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重视,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合格的财会人才是当务之急。 财会部门一旦落后, 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一) 推进财会队伍的自身建设, 适应经济体制的转换
会计的变革一般随着经济的变革而变革, 当经济变革的步伐加快时, 会计就容易出现一时的脱节。 这几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商品市场的开放, 财会工作基本上适应了这些转变。 但是, 今后要开放资金市场, 开放证券市场, 就必须有良好的财会队伍, 否则, 将难以控制不法行为和营私舞弊。 同样, 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一般以较高形式——企业集团的形式组成和发展, 也将对财会工作、 财会人员提出挑战。 凡此种种, 就目前财会队伍的基本状况来看, 将难以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应有长远的打算, 积极支持财会人员的学习和深造,给他们一定的时间, 提供方便, 甚至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在岗财会人员定期轮换。 目前不少单位的财会人员均为 “单打一”, 一干某项工作就是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培养不出多面手, 极大地限制了务实技能的锻炼和知识面的开阔, 势必影响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也不利于各工作岗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合作。 第三, 财会部门应重视和加强业务学习。 凡是关系到财会工作的方针、 政策、 制度、 规定等, 应有计划地组织财会人员经常学习以便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在方针、 政策、制度和规定方面的知识水平。
(二) 逐步完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
有关部门应从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即职称评定真正做到名实相符。 将那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同志评选出来,成为工作中的带头人和骨干, 不搞论资排辈, 合理调整结构, 使评上的有压力, 未评上的有奔头,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
(三) 建立健全财会人员的表彰奖励制度, 提高其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 人们对财会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认识, 通过表彰和奖励优秀会计人员,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他们在经济效益和改善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社会地位。 按地区、 按系统定期表彰财会人员的功绩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 能充分调动他们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当然, 要建立健全奖励制度, 做到表彰有据、 奖不虚设, 并使奖励成绩与贡献相当, 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加以研究并作出规定。
[1] 本文发表于 《中国石化财会》,1990 (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