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处偏远地区、民族成分复杂
湘西共有43个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2015年,湘西州常住人口为263.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96.7万人,占77.21%;土家族人口108.93万人,占42.75%,主要分布在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等县市;苗族人口86.31万人,占33.88%,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保持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全州城镇人口108.36万人,城镇化率仅为41.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斜贯全境,地貌复杂,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近130座。地理环境异常恶劣,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湖南省31个贫困县近60%分布在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在内的湖南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岩干旱区、高寒边远山区和水库淹没区,生存环境差,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产能力弱。
2. 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地缘性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范围内呈现普遍性的贫困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20多年来的扶贫开发,我国的扶贫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反贫困实践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农村贫困地区的范围由全国逐步向中西部自然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以及生产方式落后的区域收缩,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分布也由全国农村普遍分布变为具有共同地理环境特征的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再到小范围集中于偏远深山、高寒地区等,其分布的地缘性特征趋于显著化。同时,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减至2009年的3 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30.7%下降到2009年的5.1%[2]。迄今,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缘性特征更加显著。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剩余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的占50%,而连续贫困的群体有76%居住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地区[3]。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湘西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5万人;到1993年,全州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0万;“八七攻坚”计划到2000年,全州农村贫困人口缩减到23万人,加之同年新增的低收入贫困人口90万,总贫困人口数量达到113万;截至2009年年底,全州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8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4],普遍性的极端贫困状态已基本成为历史。因此,湘西地缘性分布的贫困群体更加边缘化,地缘性分布的劳动力人群陷入积弱积贫的困境。
3. 贫困人口较新标准有所上升(www.zuozong.com)
随着2011年召开的新一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扶贫标准调高到2 300元后,湘西更多的人口被拉入到扶贫范围内,与湖南省以及全国的绝对贫困率平均水平相比,湘西明显高出一大截。按照新标准,2011年年末,全州的农村贫困人口为150万,贫困发生率达到52.16%;城乡在低保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达到21.5万人,其中,城市低保人数为7万人;农村低保人数为14.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 7.48%。然而这些仅仅只是数据统计的结果,湘西实际上的贫困状况相对数据而言或许要严峻得多。
湘西的经济增长水平与湖南省及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朝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以2000年为分界点,湘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由1988年的 66.06%,降低至1990年的59.05%,1995年继续降低到51.33%;虽然1999年湘西农民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有所上升,所占比例达到55.43%,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始终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发展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2001年至2011年,湘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与湖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2000年之后湘西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彻底解决,还有逐步加剧的趋势,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达到全州总人口80%的湘西,全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占有量却不到全省和全国水平的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所占比例也只有70%多些,在全国所占比例也只60%多些,并且从2009年开始,湘西在湖南省及全国所占比例逐年降低。以上数据都反映出湘西在脱贫发展致富上的难度较大,贫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亟待改善(见表2.1)。
表2.1 湘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占湖南及全国的比例
数据来源:2001—2011年湘西统计年鉴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