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时,还有一个争论的问题,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有人彻底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以此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也就是说,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间段的社会主义实践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后者否定前者。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我看到十八大前夕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如果讲它仍然是社会主义,那么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严厉批判的那种封建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自诩有两大基本特征:公有制与计划经济。这两大特征恰恰集中反映着封建皇权经济。”这种封建的社会主义是断无前途的。他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后前几十年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十年浩劫’已宣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面破产。”
这里有几个原则问题:什么叫“封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中国搞的是“封建社会主义”吗?怎么评价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吗?我们一一略作分析。
作者搬弄封建社会主义,这也是某些人在评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经常使用的术语。我们就先来看看《共产党宣言》里说的封建社会主义是什么东西。封建社会主义指的是19世纪30—40年代在西欧产生的、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的社会主义流派。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统治日益巩固,这时被推翻的封建贵族不能再赤裸裸地宣扬封建主义了,于是便装扮成工人群众利益的代表,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散布封建地主可以同工人、劳动者一起共同反对资本主义,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主义。他们是从被打倒了的地主阶级立场出发来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 目的是使社会回到封建宗法关系中去,恢复封建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曾辛辣地批判封建社会主义说,它“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他们是“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主义纹章,于是哈哈大笑,一哄而散。”[20]
作者是怎么把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同封建社会主义挂上钩的呢?据说是因为搞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这两大特征恰恰集中反映着封建皇权经济”。然而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封建社会,怎么找也找不到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子。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他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这种地主阶级私有制,同“公有制”风马牛不相及。封建社会基本上是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农民除了上交地租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哪里要用计划经济这种手段来调节经济呢?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在公有制基础上采用的计划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机制,说成是封建皇权经济的特征,这真是匪夷所思!
《共产党宣言》里批判的“封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社会制度(世界上从来没有过什么“封建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一股社会思潮。那么,封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又有谁主张搞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呢?查查这些代表人物的著作,却一个例子也没有发现。“封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像法国正统派、英国“青年英国”运动以及后来的基督教社会主义,都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但并不触及资本主义的根基,他们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但鼓吹复辟封建统治。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谁都没有提出要建立公有制,要实行计划经济。把公有制、计划经济看作是“封建皇权经济的特征”,这是作者的杜撰,毫无根据。
那么,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呢?我们读一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吧。这个决议是集中全党的智慧写出来的。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严肃的政党。这个决议在总结建国32年来工作失误的教训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决议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十个方面阐述了这32年的伟大成就,指出32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经验,是严重的错误。“我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21](www.zuozong.com)
那么,“文化大革命”能不能证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面破产”?也不能。决议全面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指出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严重灾难,而不是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带来的。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正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推翻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的。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间里,尽管党和国家遭受了重大挫折,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仍然得到坚持,工农业生产仍然得到一定的发展(十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33.54%,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2.6%,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5.3%),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物质条件。
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个总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长期探索的成果,因而我们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历史的渊源,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后者也就不会有前者。薄一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全国解放以后,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时我们党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在我们这样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普遍存在着照搬苏联经验的倾向。毛泽东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而必须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他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在这一探索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此发端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是邓小平首先创立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他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还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23]这生动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习近平在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