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县教育局局长 邓昌海
于都地处江西省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是长征精神发源地和苏区精神形成地之一,全县人口超百万,学生人数近二十万。近年来,我县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抓手,按照“立德树人,倾心育人,为人为学,全面发展”的新思路,立足县情、教情、学情实际,构建“人文、快乐、平安、和谐、法治、智慧”的学校教育生态,为素质教育发展找到合适的“鞋”,走德育工作创新之路,彰显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特色与内涵要求。
一、创建新载体:创新德育方法,不断丰富与时代同步的德育工作新内容
1、重体验——以文明礼仪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最佳切入点
“明礼让,厚风俗,教化百姓”,是中华民族尊德重教的传统。 “养其习于童蒙”,在学校教育中,文明礼仪的培养更应受到重视。自2013年秋起,我们在全县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评估,作为促进学校“三风”整改的有力抓手和年度考评杠杆。我们制订 “文明礼仪学校”创建标准,除了出方案、定目标、编教材、进课堂加强理论入脑入心,我们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鼓励青少年学生投入文明实践,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目前,我县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了“学生巡礼岗”、“文明小标兵”、“文明引导员”等岗位。经过培训上岗的文明礼仪小标兵,每天身披绶带带头作示范,在课间活动时段作监督,引导全校师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此外,我们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结合我县全民卫生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开展公益劳动,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场所,组建“红娃讲解团”在节假日做义务讲解,有效疏通了青少年文明礼仪实践渠道,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知行合一,达到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与社会道德标准的有机结合。
我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孩众多。每个留守孩的身后,都有一个关注的家庭,无奈、担心、期盼……如何让留守孩开心快乐的成长?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素质、道德高尚、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我们在原有关爱机制的基础上拓宽渠道,做到三个延伸:由课内关爱延伸到课外关爱,由学习、生活关爱延伸到心理健康关爱,由学校关爱延伸到家庭关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留守孩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与亲情。我县从自愿报名的老师中精心考核并挑选了一部分老师为“爱心父母”,并从法律法规、情感要求、教育方法等几方面对“爱心父母”进行了统一培训,建立留守孩“爱心父母”关怀制度。此外,设立爱心驿站和亲情热线电话,精心组织亲子书信交流、留守孩子寒暑假探亲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特色活动,使留守孩子和代理家长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中体味了亲情,融洽了感情。“笑看青山山亦笑”,家庭式亲情以人文性关怀、人性化管理、人情味服务诠释社会平等、尊重博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蔚蓝天空。
3、创特色——以“一校一品”作为立德树人的最终凝聚点
学校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只有努力突破学校德育工作的程式定位,寓教于情、寓情于境,才能达到个性发展、产生共鸣、德知统一的最终效果。多年来,我们主张以学校文化积淀为基础,按照“理念先进、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师生认同”的建设思路,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校园文化,着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生态、和谐的育人生态,以更加鲜明的德育特色造品牌、树形象。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我县各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利用长征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精神财富,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长征精神,组织教师编撰了以“长征”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在师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不断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长征精神成为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倾力打造经典红色校园文化名片。
二、探索新路径: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完善和强化德育工作立体网络
探索一:加强德育队伍全员建设,走出“专职教师抓德育”的误区(www.zuozong.com)
做好德育工作,绝不是开几门课,有几位专职教师就万事大吉。德育难就难在它不是几位专职教师的事,不是几个学校的事,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不管教什么科,不管从事什么教学工作,都要担当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一把手工程,坚定学校作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成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校长亲自谋划、亲自着手,切实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载体建设和活动开展;将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年度考评、晋级评优等评价体系,对教师抓礼仪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作量化考核,努力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工作阵地”的德育网络,大力营造校园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探索二:推动家校社一体化格局,筑牢学生德育教育根基
我们斥资引入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开展素质评价改革,借助系统平台记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文明礼仪的各个方面,家长通过个人帐号可以轻松、直观地掌握子女在校的变化成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与学校、教师进行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守礼仪、讲文明;我们把“和谐教育公益讲堂”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将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的内容、要求告知家长,向家长传递智慧、宣传法治、营造人文,在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等方面达成一致,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共同增强德育意识;我们还与县党史办合作举行《长征从这里出发》的系列讲座、与图书馆、新华书店开展《长征精神永驻心间》读书活动、与县关工委举办《永记长征精神 争做长征传人》报告会、邀请国学专家举行《学〈弟子规〉 做文明人》国学知识讲座等活动,形成学生德育教育合力。
三、收获新成效:立人先立德,不断发掘和提炼立德树人内涵
收获一,文化传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
古语有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立德树人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永续,让中国人崇真向善的德心发扬光大,拓宽育人载体,丰富德育资源,增强育人效果。我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向各校赠送了详细解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书籍与光盘,在全县学校开展“诵经典、讲文明”活动,让学生在《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走入校园,每天你都会听见悦耳的广播音,提醒同学们经典诵读开始了,琅琅的诵读声氤氲在校园的上空,带着经典的书香,带着传统美德的芬芳,点点滴滴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身为教育人的我们,只有深深的感动和无悔的决心。
收获二,倾心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自我县将“立人先立德”的思想贯穿于全系统的教育工作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处理好“为人为学”的辩证关系,扭转培养“考试机器”、“书呆子”的思想顽疾。学校和教师要出智慧、出勇气、有责任、有义务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走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让他们面对国家时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时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时有进取之心。
收获三,立德树人是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县立足事业发展实际,将立德树人全面融入宏观教育实施范畴,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抓手,使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对提高质量、实现公平、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县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的治教理念,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以德为重的治校机制,系统在事业发展中更加凸显以德为本的治学理念。这些变化,加快了于都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前进步伐,力促全县教育成为基础稳固的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更加公平的教育、质量更高的教育,最终达到人民满意的教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是文明传承的阵地。我县直面教育发展的热点与难点,以超前发展的大眼光、求真务实的大胸怀,适应新常态,开阔新思路,展现新作为,绘出“为人为学”的满园春色,奏响全面发展的最强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