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四民” 展现新时代贵州精神

“文化四民” 展现新时代贵州精神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文化四民”工程,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的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的自信,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拓宽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奔小康的产业路径,展现新时代贵州的扶贫工作形象。2013年至2020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共争取到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贵州省培训文艺人才1.05万名,获得经费支持2.25亿元。截至2019年底,贵州基层文化队伍总数超过18万人,贫困地区文化队伍得到充分改善。

“文化四民” 展现新时代贵州精神

贵州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文化四民”工程(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的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的自信,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拓宽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奔小康的产业路径,展现新时代贵州的扶贫工作形象。

2013年至2020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共争取到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贵州省培训文艺人才1.05万名,获得经费支持2.25亿元。举办各类文化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83期,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紧缺人才,发挥了文军扶贫“扶智”“强志”的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贵州基层文化队伍总数超过18万人,贫困地区文化队伍得到充分改善。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聚焦脱贫攻坚,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艺术作品超过2000个。其中,黔剧《天渠》受邀进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目演出,该剧选段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作为开场节目亮相,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奖提名剧目奖、贵州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并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话剧《出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专家支持项目,并与黔剧《腊梅迎香》、花灯戏《村里那些事》、京剧《锦绣女儿》共同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侗戏《侗寨琴声声》、歌舞剧《云上梯田》入选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截至2020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安排1.87亿元用于戏曲进乡村公益演出,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在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惠民演出3000余场。

黔西市化屋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www.zuozong.com)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投入近1.5亿元,完成7490个贫困村的文化设备配置。投入4013万元,为428个乡镇、649个数字文化驿站、10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置公共数字文化设备;投入3684万元,为贫困地区配置流动舞台车47台、流动文化车66台;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场馆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图书馆、文化馆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1573个;实施贵州省图书馆异地扩建项目,新馆已于2020年12月对外开放;支持赫章可乐遗址、黔东特区革委会旧址等200余项文物保护与利用;投入1亿多元开展黎平堂安、榕江大利等10余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投入5000万余元推动黎平地扪、六枝梭嘎、印江合水等10余座生态博物馆建设,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贵州省扶贫办共同确定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等173家企业为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探索“培训+订单+企业”合作模式,对非遗传承企业加以扶持,推动非遗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举办多彩贵州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周末聚”活动,联合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10余家网络平台,推动非遗产品销售,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打造提升12条红军长征徒步线路,开展“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展培育民族传统手工业274项,推动传统民族手工艺项目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按照《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贵州省易地搬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难点、重点问题,列出清单,补齐短板。截至2020年底,贵州84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单元全部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795个、图书室865间、乡愁馆377间、配置文体活动设施2050个。硬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