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要得以实现,系统要改变现状(初始状态)、达成目标(期望状态),就必须获得相关动力。价值发动机(value motor,简称VM)就是提供这样的动力,驱动系统实现价值相关方的价值(如图3.3所示)。
图3.3 价值发动机
我们通过对“价值动力”概念的论述知道,动力源于差异。价值动力来源于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异。(www.zuozong.com)
目标,是系统期望的状态或想达到的状态,它对系统具有吸引或拉动的力量,即价值拉力。系统的目标有高有低。通常,目标越高,达成后带来的利益越大,对系统的吸引力越大,改变现状的价值拉力就越大;目标越低,达成后带来的利益越小,对系统的吸引力越小,改变现状的价值拉力就越小。例如,“朝思暮想”就是描述对目标的向往,以至于早晚、成天都在想,可见目标对人的吸引力多大。再如,“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对于这样大的目标,有人甚至甘愿牺牲生命来争取,背后的价值拉力是十分巨大的。
现状,是系统初始的状态或想改变的状态,它对系统具有排斥或推动的力量,即价值推力。系统对现状既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对现状的满意度,就部分地决定了系统改变现状的价值推力大小。通常,对现状满意度越低,改变现状的价值推力越大;对现状满意度越高,改变现状的价值推力相对越小。另外,系统受到现状的威胁(threat)也有大小。通常,受到现状的威胁越大,改变现状的价值推力越大;受到现状的威胁越小,改变现状的价值推力越小。例如,“病急乱投医”就是受到“病急”的威胁太大,推动人们来不及仔细思考和选择、就于慌乱中寻求治疗方法或医生。再如,“避之唯恐不及”同样是威胁推力对人的强大作用。
在目标形成的价值拉力与现状形成的价值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使系统获得了运行的动力而不停地运转。在目标吸引力有限或目标达成之后,以及现状威胁很小或现状不想改变时,都可能让价值发动机停止运转,系统失去动力,从而停止运行或退化。
同样,当系统中的人或组织,感知到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受到目标的拉动或现状的推动之时,并且克服价值制约的限制之后,价值发动机就会被激励而重新启动,驱动系统再次运行,重新开始价值实现的过程,直到新的更强大的价值制约起作用才会逐渐减速或最终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