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预测了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后,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对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进行平衡。人力资源供求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一、人力资源供求类型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结束后,企业很少出现供给和需求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方面都基本相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出现三种供求不平衡的结果。
(一)供给大于需求
组织的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是指组织内部整体上的人力资源过剩。这种情况将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
(二)供给小于需求
组织的人力资源供给小于需求是指组织内部总量上的人力资源短缺。这种情况将导致组织内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这也是一种浪费。
(三)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平衡,但结构上不匹配
结构上的人力资源不平衡是指某些部门或某些职位的供给大于需求,而其他部门或其他职位的供给小于需求。例如关键职位的供给小于需求,但是普通职位的供给大于需求。
二、实现供求平衡的政策和措施
人力资源规划的政策和措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对人力资源供求进行综合平衡。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结束后,企业往往会出现三种供求不平衡的结果,这需要企业必须分别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予以调节。
(一)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对于总量上的人力资源过剩,可以制定以下政策和措施进行调节:
1.裁员
裁员即以强化组织竞争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大量人员裁减。裁员是一种短期行为,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也会降低员工士气,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裁员仍不失为一种应对人员过剩的有效方法。
2.培训
进行员工培训,一方面,可以扩展员工的技能,增强他们的择业能力,鼓励员工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多样化的人力资源。
3.开拓新业务
通过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吸收过剩的人力资源,例如,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产品、实行多元化经营等。
4.减少工作时间
减少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水平。例如,用多个员工来分担过去一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并相应地减少工资。
5.提前退休
即通过制订提前退休激励计划使老年员工自愿提前退休。通过该计划,一方面,可以减少老年员工较高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年轻员工的发展提供途径。因而,提前退休是一种调节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有效而明智的措施。但是由于老年员工具有的经验和稳定性,组织也不应该忽视该计划可能带来的损失。
6.减少组织内部机构
通过合并或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来减少人力资源供给,并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www.zuozong.com)
(二)人力资源供小于求
对于总量上的人力资源短缺,可以制定以下政策和措施进行调节:
1.岗位流动
通过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岗位流动,将相对富余的合格人员调往空缺岗位,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2.减少离职率
运用科学的激励手段,如培训、工作再设计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员工的流动,减少人力资源的需求。
3.提高资本技术有机构成
提高组织的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地减少人力资源需求。
4.延长工作时间
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或者增加工作量,并相应地提高工资。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人员短缺不严重,并且员工愿意的情况下。如果过度加班加点,则会引起员工的反对。
5.雇佣临时工
对于一些临时性的工作,组织可以采用雇佣临时工的方法来应付人员短缺。这种方法可以保持组织产生规模的弹性,并可以减少人员福利成本和培训成本。但组织必须注重调节临时工与全职员工的关系,以防负面影响的发生。
6.制定招聘政策
有计划地进行外部招聘可以满足组织内部某些职位的人员需要,但是不顾组织长期规划与发展趋势,盲目为了应对临时人力资源的短缺而大量招聘员工,将会为组织未来的发展带来负担。
7.人力资源外包
即组织将较大范围的工作整体承包给外部的组织去完成。通过外包,组织可以将任务交给那些更有比较优势的外部代理人去做,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减少组织内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人力资源总量平衡但结构不平衡
结构上的人力资源不平衡是指某些职位的人员过剩,而另一些职位的人员短缺,对于这种供求失衡,主要通过以下政策和措施进行调节:
1.内部人员调任
通过组织内部人员的晋升和调任,满足空缺职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针对性的培训
对于供过于求的普通人力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使他们发展成为组织需要的人才,补充到空缺的工作岗位中。
3.人员外部流动
通过人力资源外部流动,来补充组织某些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并释放另一些岗位过剩的人力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