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十八大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履行政府职责的主要内容。大兴安岭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稳定林区职工人心,促进经济发展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突出政府行为,加强宏观统筹,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资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唯一政企合一地区,人口51.2万。有3县、4区、3个林业局和1个企业公司共11个县级办学单位,有义务教育学校72所,其中规模以上的65所学校先后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城乡学校基本做到了“八个一样”,即校园环境一样美、教育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领导班子一样强、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教育质量一样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大兴安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教育部选为典型在全国展播,黑龙江省政府在大兴安岭召开过现场会,《中国教育报》连续两年报道了发展成果,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新林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2015年,漠河县通过国检,这是黑龙江省第一个通过国检的县,为大兴安岭地区乃至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大兴安岭地区通过国检的县区占全部县区总数的29%,其他县区计划2016年全部通过国检,在黑龙江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具体做法
大兴安岭教育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发展,起步较晚但历届党政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义务教育发展很快,提高两年完成了“两基”任务,全区有70%的县区实现了“双高普九”,彻底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2008年,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全省实施义务标准化学校建设,大兴安岭地区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乘势而动,认真分析了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不均衡的原因,参考了其他省市特别是与大兴安岭情况相近的省市的经验,充分考虑了大兴安岭政企合一的体制、林业和地方双向投入的经费渠道、学校总数少、办学分散及近年来实施生态战略,经济发展较快可为教育发展提供比以往更雄厚的财力支持的实际,认为“船小好掉头”、“校少好武装”,确定了 “地区统筹、以县为主,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改造薄弱,促进公平、确保质量,试点先行、全面建设”的原则,力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一)落实保障机制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全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发展成果,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责任,实行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师资管理、助学工作、督导评估“五个统筹”,强化政府行为。在各项工作摆布上保证教育“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个纳入”,即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投入预算,纳入对相关部门及领导目标考核。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出台了联席会议、领导联系学校、目标管理和考评激励等制度等。全区上下形成 “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部门重点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www.zuozong.com)
二是落实经费投入。将义务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在安排年度预算时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在使用机动财力时优先考虑教育,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三个增长”。建立稳定的经费保证渠道,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三是落实考核奖惩。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到对县区政府(林业局)考核和领导考核体系中,作为地、县政府每年工作的一件民生大事,作为当地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一票。各地将教育均衡发展结果作为对学校表彰奖励、教育局长和校长考核任用、个人评优评先以及专项建设工程设立的重要依据。
四是落实督导评估。实行人员保障制度,配齐配合督导人员,组建了专家库。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开展过程性和专项督导检查,及时督促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完善督查整改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地县两级均多次召开了培训会,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和有关指标测算组织专题培训,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定期测算,对照差异进行及时整改。
(二)抓住关键环节
一抓硬件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是政府行为的硬指标。将义务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在安排年度预算时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在使用机动财力时优先考虑教育,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做到义务教育学校所需资金足额投入、及时到位,杜绝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现象。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投入,并实现逐年增长。凭借政企合一体制优势,我区采取林业、地方双向投入扩大教育资金渠道,集中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把其作为财政、财务资金支出的重点,资金实行全区统筹,改善硬件条件。在资金投向上和管理上,集中建设、重点武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结合生源逐年减少、林场撤并,在保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相对集中办学,教育资金流向更加集中,提升办学效益。在布局调整中,还统筹兼顾,超前实行“小班化”教学,切实保证教育质量。网点调整后,在全免全补全覆盖的基础上,还为学校购买校车,安全接送学生,对需要通勤但路途较远的学生发放交通补助,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二抓师资配备。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核心是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坚持师德、师能、改革、待遇四管齐下、四措并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新进教师由地区把关,逢进必考。建立校级干部和教师定期交流机制,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去薄弱校任教,促进师资区域内均衡配置。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统一制定培训方案,以“远程培训+骨干班次+校本研修”培训模式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按照“地区统筹、倾斜薄弱、分层实施”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活动,在北京、上海建立培训基地,建立“教育专家工作站”、“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基地”、“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发挥名优校长、教师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建三个校长(园长)联盟,开通校长远程培训平台,选派校长到上海、山东、天津名校挂职学习,确保全区校长、教师5年轮训一遍,促进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坚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教育一年一个主题,制定教师誓词,评选 “魅力教师”,开展“万人评教”。实行“学校开放日”、“行风监督员巡视”制度,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监督,在考核和评优晋职中实行了师德“一票否决制”, 对以教谋私失德失范的教师“零容忍”,激励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起“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师表形象。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每年以地委、行署名义召开表彰大会,重奖10名“兴安园丁”和百名优秀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安心从教。实施教育人力资源整合,打破校际壁垒,探索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三抓入学机会公平。确保适龄儿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把好入口关,坚持就近入学制度,严格控制择校行为。区域内学校均衡编班,严禁设重点班、快慢班等,不以考试成绩为学校和班级排名次,提供平等的学习环境。抓好考试指挥棒,优质重点高中实行配额到校。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公平的就学机会,对残疾儿童率先实行“全免全补”, 对留守儿童实行“爱心妈妈”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贫困学生救助的“阳光工程”长效机制。
四抓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育人质量的均衡。坚持德育为先,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注重与师德建设、课程实施、学生需求“三结合”,集中打造“五型校园”,建立“导、思、研、培”工作机制,以“五个融入”的形式,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教学和实践活动双向渗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和高效课堂建设,“课内提效益,课外减负担”,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施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向“办学竞争”转变。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管理全覆盖,管理水平上台阶。把特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打造教育魅力的突破口,构建学校“合格+特色”、学生“全面+特长”的素质教育模式,打造全国“冰雪基地、管乐之乡、版画名城、写字教育基地和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心”。雪地足球获国家专利,被列入全省中小学体育器材目录。在全区中小学开设了版画课程,建设三个集学、研、产、销于一体的版画教育成果展示窗口,师生版画被纳入省对外教育交流的指定文化礼品,成为赠送俄罗斯青少年的“国礼”。小学、初中均开设写字课,每年组织 “写字教育活动周”,举办全区中小学师生写字教育成果展,培养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在两所鄂伦春民族乡中心校建设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设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六大类课程,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大团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