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干粮是个很实用的习俗,到腊月十几就要开始做年干粮,做得很多,一般能够半个腊月和多半个正月吃的,年干粮做得多的能吃出正月。把做好的年干粮放在缸里或草囤子里冻起来,吃的时候放在锅里熥一下即可。听说过去我们村有一户大地主一进腊月门就让长工包饺子,一包十几天,把包好的饺子装在草囤子里冻上,像现在的速冻饺子,吃时不用现包很方便。我想备年饭这种习俗是对家庭妇女的一种尊重,女人们忙了一年,到过年时把吃的东西提前准备好,减轻过年期间妇女的劳动强度,也很人性化。
煮豆包 豆包一般用红芸豆或花豇豆做馅,把煮熟的豆子用木勺子或山芋杵子在锅里捣碎,也可用饸饹床子压碎,后来有了糖精,人们在豆包馅里还要放一些糖精。在最困难时期没有那么多豆子就把胡萝卜烀熟捣碎做豆包馅。豆包分为笨豆包和黏豆包两种,区别在于豆包皮的不同。笨豆包,是用小米面、玉米面或小米玉米混合面做皮,要数小米面皮的口感为最好,那时还没有用白面做豆包皮的。黏豆包,是用玉米面或小米面掺三四成的黄米面做皮。笨豆包相对黏豆包来说个要大一些,直径一般都在十三四公分左右,为了省火、省时,熥豆包时要把一个豆包切成四半。一般家庭过年时都要蒸四五锅豆包,人口多的还要更多些,人口少的蒸一两锅足矣。
撒年糕 把大黄米或小黄米淘好轧成面,将红芸豆或花豇豆煮熟,锅里放适量的水,锅上放蒸干粮的箅子,把煮熟的豆子均匀地撒在箅子上,豆子厚度二公分左右,再把水烧开,当蒸气到豆子上层时,将用水拌好的黄米面慢慢地分层撒在豆子上面,哪儿冒热气往哪儿撒面,撒完面盖上笼头(锅盖)蒸熟即可。撒年糕时箅子上放豆子为了透气好、上气均匀,不漏面、不粘箅子好揭锅,好吃又好看。有两年生产队没种红芸豆,用切碎的生胡萝卜块代替红芸豆,撒出来的年糕发胎不挺脱,吃着口感也不好。过年撒年糕没有固定的数量,根据人口多少和喜好来确定。
撒年糕是个小技术活,有的人家不会撒年糕,还要请人帮忙撒。要把年糕做得好吃又好看,首先把黄米淘干净否则撒出来的年糕发黑、不黄、不亮,有时还牙碜。泡米的时间长短也要恰到好处,米泡得时间过短撒出来的年糕不黏,米泡得时间过长撒年糕时上气不均匀容易炼厢(糊锅)。撒年糕时面里拌水的多少也有学问,还有锅灶具好不好用,都有很大关系。有的技术环节把握不好,蒸气总在一个位置跑,其他位置蒸气上不来,熟的熟生的生,又没办法回锅再做。手艺好的,能撒出几十公分厚的年糕,撒出的年糕又黄又黏,吃着黏而不粘,口感好。把撒好的年糕过几个小时后切成几大块,为方便食用和储存,要在十二小时后二十四小时前将年糕切成一公分左右的薄片,年糕切早了发黏容易粘、不挺脱、易变形,切晚了切不动、易裂、易碎。年糕有大黄米做的,大黄米没脱壳时叫黍子;有小黄米做的,小黄米没脱壳时叫黏谷。大黄米面撒出的年糕细腻,黏度高,颜色纯正(金黄色),口感更好。
年糕有三种吃法:一种是把年糕切成片熥着吃,熥前把年糕蘸点水,吃时要加糖,也叫熥年糕;第二种吃法是把熥好的年糕片,放在锅里用植物油煎一煎,煎时少放点盐面,也叫煎年糕。第三种吃法是用肉丁炝锅,放酸菜丝填水烧开,开锅后把荞面瓠子散在锅内,开锅后把年糕片放入锅内煮透即可,也叫煮年糕。吃年糕放糖是老习惯,六十年代初物资紧缺买不到糖,也买不起,人们采用土办法熬糖,即用甜菜疙瘩熬糖稀,人们吃年糕时,碗里面放上糖稀。后来有了白糖、红糖,人们也不再吃糖稀了。
做年干粮,磨面是个很大的劳动量,那些年个人家很少有大牲畜,队长也很开恩,把生产队的牲畜借给社员磨面,规定每家借给三畜次,主要是骡马,磨一次年糕面,磨一次豆包面,磨一次白面和荞麦面。不管人口多少基本都能够用。做年干粮基本都集中在腊月十七八到腊月二十四五,从腊月十七八碾道就开始排班了,从早晨天不亮就开始磨面一直磨到晚上十多点钟才结束。有的家庭除了撒年糕,蒸豆包,还要蒸两锅发面。蒸年干粮那些天,家家户户的烟囱几乎全天候冒着缕缕青烟,还有的因烧火太多把烟囱里挂的油子给烧着了(着煤),离老远就能闻到“臭鸡蛋味”。满屋的热气顺着门口呼呼地往外冒。大街小巷也打破了以往的宁静,行人也比往常多了起来,大家忙忙碌碌,你来我往。各家各户都在淘米、磨面、挑豆子、煮豆子、搋(压)豆馅、发面,忙个不停。一天蒸好几锅年干粮,把炕烧得滚热,一不小心就把炕席煲糊了,炕热得睡不了觉,只好用木板子把炕头的席子腾起来。人们谈论的话题也是你家蒸几锅豆包、撒几锅年糕等等。把蒸好的豆包、发面放在草囤里冻上,把撒好的年糕切成片分层放在草囤里,然后喷洒凉水冻上防止风干。现在我们那过年还做年干粮,但是比过去做得少了,一是家庭人口少了;二是冬天没有过去那么冷了,天气变暖年干粮放不住易变质;三是人们也不愿过多地吃陈旧的东西。(www.zuozong.com)
轧荞麦面 五六十年代国家不供应大米、白面,生产队种的小麦又很少,人们把荞麦面当作细粮,用它来包饺子、擀面条、压饸饹、烙饼、抡饼、做疙瘩汤、做凉粉,所以每到过年都要轧些荞麦面。记得我们家每年大年三十的早饭,都要吃荞麦面面条,把酸菜猪肉丁卤子浇在面条上又香又爽口。年五更能吃上纯荞麦面皮饺子就很不错了,有时还要吃玉米面掺榆树皮面包的饺子。
轧荞麦面是个小技术活,要分两个步骤,先是用碾子串皮(脱皮),即把荞麦厚厚地摊在碾盘上,把荞麦皮从荞麦仁上碾轧下来,还不能把荞麦轧碎,把串下来的荞麦皮用簸箕簸出去,然后再把荞麦仁轧成面,轧面时荞麦仁里还会混些荞麦皮,在罗面时还要及时地把荞麦皮穴出来。荞麦面越细越好吃,所以要用细罗罗面。有一事不得其解,过去我母亲擀的荞面条有三四十公分长,不断条,现在用敖汉最好的荞面擀面条,煮熟后剩几公分长,而且不利口,不知是荞麦的问题还是面的问题,或者是制作工艺的问题。
也顺便说说荞麦,荞麦对土质要求不高,不需上粪,它是一种无限花序的植物,底下接了籽,上面开着花,下面的籽熟了会自然落地,在一株荞麦上就会出现上花、中果、下籽。第一年种过的荞麦地上,第二年会长满荞麦(也叫芦生荞麦)。到晚秋割荞麦的时候,荞麦秧顶部还是开着雪白的花。如果荞麦熟了,不及时收割,一旦起风,会把熟荞麦粒全部刮落,颗粒不收。荞麦好脱粒,生产队时期有人偷荞麦,只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搓半口袋荞麦(五六十斤)。荞麦虽然产量低,但如果是春旱年份或者遭春灾,是补种晚田的最佳作物,生产队每年都要在山顶的贫瘠土地上种一些荞麦,如果再加上翻种的,就会更多一些。荞麦面是很好的食用品,因为含糖量低,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品。荞麦花能喂猪,荞麦皮能做枕头,还可以做婴儿用的糠口袋(睡袋),现在有很多人用荞麦皮做床垫、坐垫。荞麦秸最没用,牲畜不吃,烧火不起火苗。
炒茶汤面 茶汤面属于一种年饭,只是在腊月和正月食用,配合吃年干粮时代替饭汤的稀粥食物,平时不吃。过去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炒些茶汤面,在腊月和正月熥年干粮时作为配餐。
茶汤面由于制作工艺讲究,所以吃起来很香,味道也很特殊。用小米做原料,先把小米用水淘净杂质,然后用碾子碾轧成面儿,再用二细子罗罗面,最后把小米面放在热锅里炒,一要炒干,二要观其色,一般要炒成浅褐色。馇粥时将茶汤面放在盆里用凉水澥开,把澥开的茶汤面倒入开水锅里搅匀,再烧开锅即可食之,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太稠或太稀都会影响口感。茶汤面都要在冬季食用,要放在凉处不能着热,不能放的时间太久,着热或放时间久了颜色就会变红,产生油脂子和辣蒿味。一般出了正月就没人再吃了。茶汤面虽然不起眼,但它跻身于年饭的行列,且经久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