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电视连续剧里,我们看见过儿童团长的形象,给我们的感觉很陌生,距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在我的身边发现了一名儿童团长,还曾经是我的老领导,所以我就找到他,谈及儿童团长和儿童团的一些真实情况。这位儿童团长名叫王玉和,他出身于一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雇农家庭,在他三岁的时候(一九三九年),父母背着他逃荒要饭到了克什克腾旗的哈巴其拉,他的母亲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弟弟,是年他的母亲和弟弟被饥饿和病魔夺去了年轻和幼小的生命,时年他母亲年仅二十二岁,小弟弟还不到一岁。他父亲为了养家糊口,给一个大地主扛了两年活,扛活挣的粮食不够爷俩吃的,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挨饿,实在过不下去了,他父亲决定回老家,家乡毕竟有那么多父老乡亲,总比在人地两生的外地好,在回家的路上爷俩靠讨饭充饥,一路颠沛流离,终于回到了王玉和的出生地——老水泉子大队瓦房生产队。
一九四六年,十岁的王玉和就当上了村里的儿童团长。儿童团里有十多个儿童团员,每天手持红缨枪(所谓的红缨枪就是用铁打造的扎枪头,再安上一个木把,在枪头下面拴上红缨,现在王玉和的红缨枪仍然完好如初地保存着),站岗、放哨、巡逻。对坏人、陌生人进行盘查,发现大地主家的自卫队员和形迹可疑之人以及没有路条的行人,送交农会处理,发现可疑的事向农会报告。儿童团还负责监督地主的活动,发现不轨行为就向农会报告,配合穷人斗地主,监督懒汉劳动。看见抽大烟的“大烟鬼”,收缴大烟和烟具。清缴地主的东西送交农会。儿童团长和团员没有任何报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义务的。王玉和说,那时没有参加儿童团的孩子们看到儿童团员的威风劲都特别眼热(羡慕)。有些适龄的孩子没有参加儿童团,不是他们本身不愿意参加,而是家长不让他们参加,怕有危险,怕家里受牵连。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王玉和对我说,他当儿童团长时,是个动荡的年代。那时八路军来了把地主的田产分给了穷人,八路军撤走了,大地主们嚎着、嚷着,让穷人们把分去的土地给退回来,把分去的东西怎么拿去的怎么给送回来。有的穷人在地主的淫威下,真的就把分到手的东西又偷偷地给地主送了回去。分到手的土地谁也不敢种,穷人不敢种,怕大地主报复;大地主不敢种,怕八路军回来找他们算账,再把土地要出来。就这样,原来大地主家的土地被分给穷人后就成了荒地。
王玉和十二岁那年为了挣口饭吃当了村里的小猪倌,那时家家都养猪,又没有粮食可喂,开春把小村各家各户的猪集中到一起,赶到山上吃山野菜和青草。十二岁的小猪倌每天赶着几十口猪钻河套、上大山,放一头猪,猪主给小猪倌一升荞麦,作为放猪的报酬,猪主们轮流管饭。这时不但自己能挣饭吃,而且还能为家里挣点荞麦,添补家用,使他幼小的童心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王玉和十四岁那年开始从四年级读书,在四年级念了两年(蹲一年),之后到老府完小读两年书,一九五五年完小毕业后,任老水泉子大队团支部书记。一九五七年任老水泉子大队主任兼财经保管,一九六三年任老水泉子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满腔的热血,饱满的斗志,敢想敢干,为那里的人们做了诸多的好事和实事,有些还在全公社开创了先河。
修建储水池。一九六六年为了扩大水浇地面积,引水上山,在老水泉子修筑“胜天池”,他一边带领社员修蓄水池,一边向上级争取抽水设备,后来因水量不足,蓄水池渗水而告失败。在修筑期间,辽宁省水利部门无偿拨给50马力柴油机一台,四寸水管子若干。据说,这台柴油机在全公社八个大队尚属首台,开创了全公社柴油机的使用先河。
建米面加工厂。“胜天池”失败了,这台柴油机却派上了新用场,搞米面加工、铡草。大队新建了米面加工厂,那时候全大队九个生产队几百户社员都到大队的米面加工厂加工米面,米面加工厂的门口霎时热闹了起来,车水马龙,像个兴隆的集市。米面加工厂的兴建,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老水泉大队的农民们开了眼界,尝到了机械化的甜头。这台柴油机除了在加工厂搞米面加工,还轮流到每个生产队铡草,一个生产队铡两三天草,集体的牲畜就能吃半个冬天,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购买拖拉机。一九七五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王玉和决定花一万六千四百元在公社买了一台旧东方红牌75马力链轨式拖拉机和播种机、压地机、翻地犁、推土铲等一整套农机具。在当时一万六千多元对一个大队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能筹措这么多钱购置农机具,足以证明王玉和敢想敢干的工作魄力。这在全公社八个大队中又是首例,虽然购置这台拖拉机时有些争议,后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和效果,有资金不足的原因,还有新拖拉机手使用不当的原因。但毕竟让这里的农民见到了农业机械化的曙光,对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引水上山。王玉和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亲自指挥各个生产队修渠引水上山,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那时候,每年冬季河套都积满了厚厚的冰,从河套的北边到南边全是冰,远处看来像一条小冰川。村路南的平地地面高于河套两米多,积冰最多的时候,冰面超过了平地面。春天解冻时,冰水像雨季的洪水一样大,为了把这些冰水利用起来,在王玉和的指导下,我们生产队在苇子沟门西头南山根修建引水上山工程,把水引到敖包台子山顶。工程建成后,敖包台子的坡耕地每年春天都能浇上一次水。(www.zuozong.com)
兴修梯田。王玉和积极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大力组织社员群众兴修梯田。一是组织全大队社员搞修梯田大会战,每年完成一两个生产队。二是组织专业队轮流到各生产队修梯田。三是号召各生产队在农闲季节自己组织修梯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很多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把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业的收入。
修路架桥。瓦房的西头有一条沟,叫炭窑沟,这条沟又深又长,沟上有一桥,桥上有一路,是三到九队社员出入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通往河北省围场的交通要道。这座桥原来是一座木桥,年久失修,且原设计极不合理,桥面狭窄,入桥和出桥都是死弯,容易翻车,本大队曾有几挂车翻入沟中,大汽车更是无法通行。一九七一年王玉和组织修建这座桥,他找到本大队的徐振起、韩荣、常玉春等三位石匠,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雕凿楔形石块,把原来的土木桥改建成了一座石拱桥,新桥的设计比原来的老桥更加合理,更加坚固,更加宽敞,为过往的车辆提供了交通便利,为当地车辆的出行创造了方便条件,为村人和过往车辆做了一件好事,至今这座桥还在使用着。
引进新树种。离我家不远的河北省巴头沟林区,新栽了很多松树,王玉和看着冬夏常青的松树林很羡慕,决心在自己大队的山上也栽上松树。于是他亲自到巴头沟林区买落叶松和油松种子,当背着沉甸甸的种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的心里无比兴奋,仿佛看到了老水泉子大队的山上一片片绿油油的松树林在茁壮成长,他说没感觉到累就到家了。他选了一块好地,安排专人育苗。现在山上长的大油松树大部分就是用这些松树苗造的林。
王玉和在任老水泉子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曾任两届公社“革委会”委员,一九七六年任姜家营子公社党委委员,同时调到公社任养猪办主任。一九七七年调县食品公司政工组工作,后又调到美丽河、三眼井、八肯中等公社任食品收购站主任和东沟牧场场长。一九八○年调东方红种猪场任场长,因其父有病未能赴任。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六十来岁的王玉和又回到瓦房村担任村民组组长。二○一○年至二○一二年在他七十三岁高龄时,再次出任瓦房村民组组长。不是他有多大的官瘾,不是他闲着没事干,他真想为村民们多做点好事、多做点实事。
现年七十九岁的王玉和,虽然在七十五岁时动了一次大手术,但是精神头不减当年,说话嗓门仍然是那么洪亮,除了种好自己的地,农忙时还能帮助邻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二○一○年,国家按有关政策每年发给他二千三百元的农村老干部生活补贴费,他打心眼里高兴,也很满足。
这就是这位老儿童团长的成长史。童年时饱经风霜,水深火热,遭受了没房住居无定所、没饭吃食不果腹、没衣穿衣不遮体的苦难,饱受寒冷和饥饿之苦,过着饥寒交迫的非人生活,可谓苦大仇深。幼年丧母失去了母爱,继母的歧视和凌辱,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儿童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青壮年时怀着满腹的革命热情,高昂的战斗激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忘我工作,不虚度年华。年老时老骥伏枥发挥余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的人生经历饱满而丰富多彩。
他有五个儿女,大儿子王云龙和二儿子王宏军在白音花跑运输,前景看好;大女儿王兆丽、二女儿王兆华是农民,生活自给有余;最小的女儿王燕华在沈阳做肉食生意,做得很大、做得很好,曾经被赤峰电视台选为“赤峰人在外地”的代表并接受采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满堂。儿子、女儿曾多次要接老两口到家养老,但王玉和谁家都不去,他说只要我们老两口能动就哪也不去,实际他不愿给儿女们添麻烦,另外,这片热土他实在难离。二○一五年六月,伴随他五十五年的爱妻离他而去,给他的精神上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抚慰他精神上的伤痛,儿女们都争着抢着接他到儿女们家养老。他不想去儿子家,怕分散儿子搞运输的精力,最后决定去沈阳最小的女儿家住上一段时间。儿子把他送到沈阳还要陪上些天。儿女们的孝道给他的精神上增添了生活的勇气。在这里也衷心祝愿这位儿童团长身心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