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制作更多样化的膳食?

如何制作更多样化的膳食?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主体饭食的种类单一,人们为了调换口味,增加食品种类,充分利用各种杂粮、杂豆、果蔬等做一些辅助膳食。随着种植结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的改变,辅助膳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辅助膳食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各异,一些辅助膳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另外主体饭食的变化,使辅助膳食也随之改变。

如何制作更多样化的膳食?

过去主体饭食的种类单一,人们为了调换口味,增加食品种类,充分利用各种杂粮、杂豆、果蔬等做一些辅助膳食。这些辅助膳食都与当地的种植习惯、生活习惯、生活水平有直接关系。随着种植结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的改变,辅助膳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辅助膳食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各异,一些辅助膳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比如川区无霜期长有灌溉条件,人们舍不得用这些好地种植无霜期短、产量低的农作物。而高寒山区因无霜期短,一些生长期长的高产作物难以成熟,人们一般种植一些生长期短、产量较低的杂粮杂豆,有了这些杂粮杂豆,人们就在不断地琢磨做成不同种类的辅助膳食,这些小膳食有当地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发明的,有借鉴同类地区的,在我的家乡有很多莜麦、土豆的吃法就是借鉴河北省围场县一些高寒山区的吃法,当然也有自己独到的做法。除此之外,辅助膳食还有阶段性的特点。市场经济之前,农村老百姓基本都是种什么就吃什么,市场经济后,有很多吃的东西可以到市场去买,农民也不必吃什么种什么,即便是高寒山区人们也讲规模效益,所以种植的作物种类比过去减少了许多,农作物种类的减少,直接影响到辅助膳食的存在,一些小膳食随之在餐桌上消失了。另外主体饭食的变化,使辅助膳食也随之改变。

盐儿 所谓盐儿,就是用油料作物的籽实或粮食掺上适量的食盐轧成的面。过去只听说过胡麻盐、芝麻盐最好吃,还听说过坐月子人吃鸡蛋蘸芝麻盐是最讲究的。在当时这两种盐儿我都没吃过,我吃过的盐儿种类也很多,有黄豆盐儿、青豆盐儿、黑豆盐儿、麻籽盐儿、棒子(玉米)盐儿,还有混合面盐儿。这几种盐儿最好吃的当属麻籽盐儿,黄豆盐儿也不错。在五六十年代盐儿最盛行,每家每户都轧盐儿,当时主要是粮食短缺,用土豆当主粮,吃土豆离不开盐儿,即把烀熟的土豆捣碎放上盐儿拌着吃,或用土豆直接蘸着盐儿吃。奢华一点的用盐儿拌小米饭,米饭和盐儿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香喷喷的,又好闻又好吃,不过,一般家庭舍不得这么吃,一是浪费盐儿,二是浪费米饭,因为好吃,人们就爱吃,所以吃得就多。那时出外做工在外就餐的社员,也要带点盐儿下饭。

那时生产队不种芝麻和胡麻,芝麻含油量达50%,虽然含油量高但产量低,每亩地产量仅六七十斤。红胡麻含油量达39%,单位面积产量也很低,一亩地最高产八九十斤。这两种农作物都属油料作物,主要用于榨油。芝麻榨的油叫香油,价格昂贵,主要用于拌凉菜。在那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具备拌凉菜放香油的条件,所以人们吃不起香油,也就没人用香油。芝麻和红胡麻都因不是粮食作物,加之产量很低,所以生产队不种。棒子(玉米)、麻籽、黄豆、青豆和黑豆这几种作物都是生产队普遍种的。用上述几种粮、油作物的籽实做盐儿,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把它们炒熟了放上适量的盐,碾轧、过罗后就称之为盐儿,用什么粮食做的就称什么盐儿。随着主食的改变,辅助食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年,以蔬菜为主的副食充裕,也不再用土豆代粮,所以,各种盐儿也在餐桌上消失了,退出了历史舞台,盐儿的盛世已经成为历史。

麻籽小豆腐 麻籽小豆腐的做法,首先把小麻籽用碾子轧碎,把轧碎的小麻籽用凉水或温水沏开,然后用漏勺、笊篱或粗罗把白色的汤汁过滤出来,把过滤出来的麻籽皮子用温水或凉水沏上,再过滤,直至把麻籽皮里的白色汤汁滤净为止。把过滤出来的白色汤汁烧九分开(刚要开锅),马上用笊篱捞出,把捞出的半固体的小豆腐放上盐和葱花,放在锅里炖一小会儿便可食之,吃着味道很鲜美。麻籽皮用来喂猪,如今的大饭店也把它当作农家菜列在菜谱上,可见这个麻籽小豆腐很受人们欢迎,现在大麻这种作物种的不多了,有些地方已经见不到了。

腌咸豆子 五六十年代,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青菜没下来,腌的咸菜也吃光了,总要有下饭的咸菜,人们就把黄豆、黑豆或青豆炒熟了,放适量的清水,多放一些盐,腌得咸咸的,有时咸豆的表面还挂着咸盐霜。这样还不够,还要装在一个小口瓶子里,吃饭时人们从这个小口瓶子里叨咸豆就饭吃。瓶子口很小,每次只能叨一两粒咸豆,即便这样,如果孩子们叨得太频繁了,大人会说那是就饭吃的,不是当饭吃的。半斤左右的咸豆一家子人能吃好几天。咸豆制作简单,咸味能下饭,还有豆子自身的香味,所以人们都很爱吃。那时大会战、专业队和到公社开会办集体伙食都要腌点咸豆子下饭。

手工撕酱 过去我们那里家家都有手工做大酱的习惯,当地人称撕酱。手工做大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黄豆炒成八分熟,用碾子把炒好的豆子轧碎,用粗罗过罗,然后用开水或黄米、小米饭汤和面,把和好的豆面攥成团,攥得越紧越好,放在草囤里发酵。第二步是待酱团的表面长出一层黄绿色的毛,即为完成发酵,这时要把酱团拿出来,清理干净酱团表面的菌毛,把酱团掰成若干瓣晒干。第三步是将掰碎晒干的酱团用碾子轧碎,用细罗过罗,然后用凉水和酱面,和面时适量放些盐,防止酸酱,把和好的酱面放在盆里,上面撒一层盐面,防止长毛,把盆放在炕头上烧酱。为提高和保持温度,盆周围应围上被子。每隔几天要打开盛酱的盆,上下翻动,使酱的温度上下一致,每次翻酱时都要适量放点盐,酱的表面也要撒盐,注意放盐要适量,防止过量。待酱变成红褐色时,烧酱程序结束,取出来放在缸里储存。吃的时候用咸菜汤或盐水澥开即可食之。大酱,黄豆的为最好,豇豆、红芸豆的也不错。过去没有那么多豆子,用黄豆加麦麸子、黄豆加豆腐渣、黄豆加玉米等代之。

炒面 炒面是一种易保存、不易变质、方便食用、方便携带的食品,尤其是过去出远门的人,走之前都要准备一些炒面随身携带在路上充饥。据说“炒面”原来指的就是莜麦面炒面。莜麦是高寒山区的一种农作物,它生长期短,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低,每亩最多产二百来斤。它的吃法很多,除了莜麦面炒面以外,莜麦面鱼子、莜麦面猫耳朵、莜麦面大[dài]王、莜麦面窝窝等也是人们喜爱的膳食。

莜麦面炒面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首先把莜麦用凉水淘好,放在锅里填水烀熟,然后放在大锅里炒干,用碾子轧碎过罗即可食之。这种莜麦面炒面口感好、出数、禁饿,吃时把炒面用开水或稀粥和好,炒面涨了很多,可稀可稠,年龄大的可以喝炒面粥,到野外可以带炒面蛋,还可以干吃炒面。

在五六十年代,炒面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炒面,改良了炒面的性状。特别是五十年代,糠炒面盛行,最好的糠炒面就是把谷子直接做成炒面,不再添加谷秕子和谷糠,炒面里含八成小米、两成糠。次等糠炒面要在谷子里面放上很多谷秕子和谷糠,最后小米的含量还达不到四五成。做法:把谷子和谷秕子淘好、烀熟、炒干、碾轧、过罗食之。这种炒面吃起来口感不好,不出数,营养低,不好咽,吃不合适容易噎着,吃多了还会憋肚(大便不畅),大便呈白色,吃公共食堂时最常吃的就是糠炒面。(www.zuozong.com)

到六十年代中后期,人们虽然还是吃不饱,但是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相比,粮食的拥有量有了很大改善,糠炒面随之也逐渐退出膳食行列。那时生产队种的莜麦很少,人们舍不得做莜麦面炒面,一般用莜麦做点差样饭,改善一下伙食。那些年生产队种了很多玉米,玉米成了主粮,人们就变着花样吃,玉米面饼子、玉米面发面、玉米面饸饹、玉米面饹饹豆、玉米面菜包子、玉米面粥、棒子米饭、棒碴粥等,玉米炒面也就问世了,它代替了糠炒面和莜麦面炒面。玉米炒面的制作工艺,比上述两种炒面简单了许多,把玉米弄干净,炒熟、碾轧、过罗,即可食之。味道还可以,但不出数,也不太禁饿。

莜麦面炒面、玉米炒面和糠炒面的意义各有不同,糠炒面是为了填补粮食的严重不足,而玉米炒面是为了变换吃法,莜麦面炒面则是一种传统吃法。随着乡村熟食制品的增多,这几种炒面在我们那地方很少有人再做了。

榆树皮面 村里有好多老榆树,生产队放树时,树皮可以随便扒,摔断的树枝可以随便捡。杨树皮扒下来烧火、缝制杨树皮皮篓。榆树皮是最受社员青睐的,因为除了当柴烧还可食用。那时听说生产队要放树,社员们早已准备好了斧头、菜刀、撬棍等工具,老早到放树地点等候。树刚倒下社员们便一拥而上抢扒树皮,不等第二棵树放倒,第一棵树早已被人们扒得一干二净,像一个脱了衣服的“巨人”,赤条条地躺在地上。树皮外层的老皮扒下来烧火,火很硬又禁烧,用不了多少就能做一顿饭,平时人们舍不得烧,关键时才用。树皮里层的嫩树皮可以吃,轧过榆树皮面的榆树皮挠子也能派上用场,当麻刀用来抹墙、抹碾台、抹锅台等。人们把嫩树皮扒下来后晾干,然后捆起来放在阴凉处储存。吃时先用剪子剪成小段,然后用碾子轧成面食用,是一种黏合剂。食用时不能用作主料,只可做辅料。比如用玉米面包饺子,为了饺子皮不开裂,人们和面时掺上适量的榆树皮面;用玉米面压饸饹,为使饸饹条长一些(不爱断条),和面时掺上适量的榆树皮面。做法:先将榆树皮面放入凉水中搅拌均匀成粥状,然后用榆树皮面粥和面。用榆树皮面做辅料制作出的面食,吃着溜滑没异味,口感还可以。这和红军长征时吃树皮不是一个概念,红军吃树皮是用来充饥而不是辅料。榆树皮和榆树皮面是可以相互要着吃的,那时谁家缺了,就可到邻家要些,不用还。记得过去每家每户闲屋子的墙上都挂着几捆榆树皮。

煮咸疙瘩 有的也叫熬咸菜汤子。清明节前后,人们把去秋腌制的芥菜疙瘩连同腌芥菜疙瘩的咸盐汤一起煮了。煮咸菜疙瘩分两种:一种是脆咸菜疙瘩,煮半熟就捞出来,然后再放进煮熟的咸菜汤里泡上,随吃随捞。一种是把咸菜疙瘩彻底煮熟煮烂,然后捞出来找麻绳穿上,几十个为一串,挂在房檐下阴干,储藏起来,留着下饭用。这种咸疙瘩野餐时带着非常方便,更是妇女坐月子和病人吃中药忌口时下饭的好咸菜。干咸菜疙瘩有两种吃法:一是把干咸菜疙瘩埋在火里烧一烧,野外用餐直接啃着吃。二是用火烧完后切成片用热水泡软了吃,这种吃法适合病人、月子人和牙齿不好的老人。有时半桩孩子和大姑娘小媳妇们到生产队劳动时,衣服兜里还要揣上一个干咸菜疙瘩当零嘴,劳动休息时啃咸菜疙瘩吃,吃得有滋有味的,有时还要用刀子切下一块送给伙伴吃。半桩小子就没那么讲究了,手拿咸菜疙瘩你啃完了我啃,不一会儿一个咸菜疙瘩就被啃光了。

干咸菜疙瘩能放很长时间,最长能放好几年,那时会过日子的人家平常舍不得吃,陈的还没吃完新的又下来了,有的家存着好几年的干咸菜疙瘩。有的人家则不然,因为好吃便顿顿吃,没下饭的菜时吃,有下饭的菜时也吃,用不了多久就吃光了,家里有吃药的或有坐月子的还得到别人家要着吃。

煮咸菜疙瘩的咸汤,人们更不能小觑,要把它认真地储起来,找个缸涮干净,待缸壁的水分全部蒸发,用一个干净没有沾水的容器把咸汤舀入缸中。熬好的咸菜汤呈紫红色,那特有的咸味透着微酸,味道很美,是庄户人家半个春天和一个夏天蘸菜、腌咸菜用的家做“酱油”。澥大酱用咸菜汤最好,青菜蘸咸汤味道很美,用咸菜汤凉拌山野菜味道也不错,特别是用咸菜汤腌羊角葱味道更佳。那个年代有几户人家能买得起酱油呀,连过年吃的凉菜都用咸菜汤代替酱油。煮咸菜疙瘩(煮咸菜汤)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俗。

炒豆腐渣 所谓豆腐渣就是做豆腐时过滤出来的渣子,豆腐渣主要用来喂猪,现在也有用来喂牛的,过去缺粮的时候用来做酱,在困难时期,过年做豆腐的豆腐渣舍不得喂猪,把豆腐渣攥成团放在凉屋子里冻起来,留着炒着吃,既当菜又当饭。炒豆腐渣时锅里放点油、葱花、五香面,把切碎的芥菜缨子和豆腐渣放在锅里加些盐来回翻炒,炒到颜色有点发黄口感会好一点儿,不太难吃,就是噎得慌咽不下去。一般腊月二十四五做豆腐,年前就把豆腐渣吃光了。在极端缺粮的年头,豆腐渣是很好的充饥食物,一年当中只做一两次豆腐,所以豆腐渣也是很难得的,无论口感和营养都要比荞麦花和杨树叶子好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