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香烟单盒买的都很少,一般都成条的买,这也是经济条件好的标志。我记得在六十年代,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给孩子拿上一个鸡蛋到代销点去换几支香烟,去时要小心翼翼地拿着鸡蛋,返回时要小心翼翼地攥着香烟,偶尔也会把香烟弄断,客人就找个纸条把两截香烟接起来抽。代销点的售货员为满足这些顾客的需求,就把各种牌子的香烟各拆开一盒摆在货架子上备着零售,来了零买香烟的顾客,售货员就在货架子上顺手拿几支,不用现拆盒。那时的香烟,品牌不多,有双鱼、大福字、红玫瑰、大生产、钢都、大前门牌等等。香烟也很便宜,最贱的是双鱼牌香烟每盒九分钱,大福字牌香烟每盒一毛六分钱,中档红玫瑰牌香烟每盒两毛七分钱,大生产香烟每盒三毛一分钱,钢都牌香烟每盒三毛三分钱,这种香烟一般买不到,最贵的当属大前门牌香烟每盒五角钱,当时属高档香烟,不但贵而且很稀缺。那时农村没有真正的香烟消费人群,主要是用于待客、过年过节等。招待一般客人也是买最低价位的,特殊用途比如相亲,就要买中档价位的,比如红玫瑰什么的。平时就是每盒九分钱低档价位的香烟,就是这种最低价位的香烟人们也舍不得成盒买,拿一个鸡蛋卖了,买几支烟,剩下的还要买盒火柴、铅笔什么的。有时过年过节、下雨阴天社员们出不了工打打扑克,也要带点刺激,输赢一盒或两盒烟。比如四个人打百分,两个人一伙,哪伙先得够五百分就算赢,每局一盒烟,一局结束每个人分五支香烟,输家掏买烟钱。那时代销点的货架上长期摆着开盒的散香烟,那就说明单支买香烟的不止一家两家,也绝非偶然,已成为一种常态。
不光散卖(买)香烟,其他商品有很多也要拆开卖,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让孩子拿两个鸡蛋到代销点换几张信纸、一个信封、一张邮票。信纸本来是成本装订的,但没人一次买那么多信纸,所以售货员也只好把成本的信纸一张一张拆开卖,一分钱能买两三张十六开带横格的信纸,一个信封一分钱,邮票自然是老八分了,八分钱的邮票(平邮)延续了好几十年。好喝酒的人,馋极了拿几个鸡蛋或者拿几毛钱零钱到代销点打一二两白酒,有的连瓶都不拿,在代销点找个碗,站在柜台前就一饮而尽了。肚子着凉为了暖胃暖肠,妇女肚子痛,买一毛钱的红糖沏水喝或泡酒喝。到晚上点灯时一看灯里没油了,离代销点近的就直接端着灯去打灯油,不是不想多买而是没那么多钱。经济条件落后的时代,形成了特殊的购买习惯,人们没有闲钱购买备用商品,而是随用随买,够这次用的就好。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这样。(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