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废物利用:如何将牛油熬出闻香味美?

废物利用:如何将牛油熬出闻香味美?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把每次熬出的牛油集中放在锅里烧开,捞出碎骨渣和杂物,继续熬制,把牛油里的水分熬尽为止,然后盛入盆里或坛子里,到此牛油的熬制过程就结束了。如果是现在肯定无人为之,因为工钱和柴钱大大高于牛油的价值,得不偿失,况且现在也没人用牛油炒菜,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只看获取的物质,没人计算成本费,那时人们常说“老百姓最不缺的就是穷力气和穷工夫”。

废物利用:如何将牛油熬出闻香味美?

免费接牛血 五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每年都要杀两头牛,有的是因为牛老了,有的是因为牛残了,有的是因为牛得了不治之症。每当听到生产队要杀牛,村里的半桩小子们就做好接血的准备,提一个水桶老早到杀牛的地方排队等候。杀牛的提前挖一个接血的坑子,几个人用绳子把牛撂倒,牛脖子对着接血的坑子,当杀牛的把牛脖子上的动脉(血管)割开以后,那血就像打开的自来水龙头一样哗哗地往外流。有七八个孩子排着队等着接牛血,排在前面的也不能接多了,要给排在后面的留一些,尽管如此排在最后的有时还是空手而归。

把接回来的牛血放在开水里焯一焯,然后切成麻将块大小,放在锅里再放适量的盐和葱花用油炒一炒,就可以吃了。本来牛血是不能吃的,因为牛的寿命很长一般都在二三十年,被杀的牛又是老牛、病牛、残牛居多,时间久了老牛也积累了很多疾病,有些病原菌就在血液里,另外牛血也不太好吃,熟牛血里面有很多很大的丝窝,吃起来“啪刺啪刺”的响。但是在那个年代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吃的,人们顾不了那么多,牛血毕竟是和牛肉沾边的,也能解解馋。后来生活好了起来,听说我们那里再也没有吃牛血的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营养价值很高的牛鞭、牛蛋、羊蛋、牛尾等,在那时被当作废物给扔掉了,却把不该吃的牛血拿来吃,真是不可思议,时代就是这么会捉弄人。

熬牛骨油 六七十年代没有肉吃,实际更缺的是油,熬(炖)菜不放油不但不香而且粘锅,铁锅也因缺油时不时地就下(生)锈了,锅下锈时米汤、菜汤都是褐色的,用下锈的锅做的饭菜有一股铁锈的腥味,解决的办法就是用腊肉皮蹭蹭锅。过去食用油太少,所以人们食用油的种类就比较杂,有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还有豆油、麻籽油等植物油,大部分吃的是麻籽油。品种虽多,但数量太少,根本满足不了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烙干粮时用腊肉皮蹭锅,炒菜时放的油也很少,菜不粘锅即可,熬菜基本不放油。那时生产队杀牛、杀羊,分点牛羊油都要好好地储存起来,留着来客人炒菜用。(www.zuozong.com)

人们为解决吃油问题绞尽了脑汁,听说生产队要杀牛,提前找生产队长排号,订购一个牛骨头架子,迟了就订不上了,有时队长不得不将一副牛骨架一分为二卖给社员,买牛骨架不是为了煮牛骨肉吃,而是为了熬牛骨油吃。过去杀牛、杀猪、杀羊时用尖刀子和拨刀剔肉,用拨刀把包在骨头上的骨膜肉刮下来。所以剔过的牛骨架除了牛骨节和犄角旮旯部分有点肉,大面上都没什么肉,买回来的是名副其实的牛骨头。这副牛骨架要煮四五遍,煮第一遍牛骨时,要把大骨头棒子和肋巴骨砸断,不然锅里放不开。煮第一遍主要是把骨头上残存的肉和筋煮烂,食其肉,当然也能煮出一些油来;煮第二遍牛骨时,把骨头砸成十几公分长的小段,把骨头上没有煮下来的肉和筋彻底煮烂,把骨头里面的油煮出一些来;煮第三遍牛骨时,把骨头砸成大拇指头肚大小的块,砸牛骨头时,地上放一个大笸箩,笸箩里放一块大青石头,手持斧头把骨头砸成小碎块,被砸碎的牛骨借着斧头的力量四处乱溅,人们还是很认真地把崩在地上的碎骨渣捡起来,用净水冲一冲放入锅里,砸骨时一不小心就会把手砸青、砸破,所以砸一副牛骨架不知要伤几次手,骨头砸得越碎出油率越高;煮第四遍和第五遍牛骨即重复地熬骨油,直至把残存在牛骨里的油彻底煮净,如果前四遍把油都煮干净了,就不用煮第五遍了。煮出来的牛油很好提取,趁热把骨头捞出,待煮骨头汤冷却之后,牛油自然而然地就在汤上面凝固了,然后把牛油块捞出,煮骨头的汤子也舍不得倒掉,留着熬菜吃。最后把每次熬出的牛油集中放在锅里烧开,捞出碎骨渣和杂物,继续熬制,把牛油里的水分熬尽为止,然后盛入盆里或坛子里,到此牛油的熬制过程就结束了。熬出的牛油是乳白色的。一副牛骨架子能熬出十四五斤油,还能吃点牛骨肉、牛筋什么的,熬过的牛骨头渣子还能卖给代销点。越是老牛、大牛、胖牛出油率越高,没熬过油的牛骨头断面上隐约地能看到一些丝窝,熬过油的牛骨头断面上丝窝清晰通透,骨头里面的油脂全部被熬了出来。熬这几遍油也需要很多柴火,有条件的用木柈子最好。牛骨油除了熬菜、炒菜以外,还是炒油炒面的好材料。

如果是现在肯定无人为之,因为工钱和柴钱大大高于牛油的价值,得不偿失,况且现在也没人用牛油炒菜,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只看获取的物质,没人计算成本费,那时人们常说“老百姓最不缺的就是穷力气和穷工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