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个好东西,但学习借鉴时也要小心谨慎,不能只求虚名而不求其实,误把“匠气”看作“匠心”。
我们的祖先评价一件构思精巧的作品时会称其为“匠心独运”,批评一件生硬呆板的作品时会说它是“匠气十足”。可见,“匠心”与“匠气”两个词语自诞生以来就泾渭分明。
匠气并不代表技术落后,恰恰相反,匠气十足的人不缺乏成事的技巧。然而,他们过于热衷堆砌技巧,导致作品流露出浓浓的刻意雕琢气息。匠心则不然,它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是根据整体效果增减细节,而不刻意卖弄技巧。从艺术的层面来说,匠心之作自然得体,让人能够感受到和谐美;匠气之作矫揉造作,让人免不了生出违和感。
工匠精神的内核只能是匠心,而不能是匠气。舆论说“中国制造”有待升级,正是因为“匠气”太多而“匠心”太少。号召各行各业学习工匠精神是没错的,但学习的是皮毛还是精髓,得仔细分辨。
对此,物理学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言人、江门实验副发言人曹俊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观点。他说:“中国最近提出要发起和领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领导’的意思,一是实际主持研发工作,二是提出核心思想和方法,掌握核心技术。即便是不领导,不是我们提出方案,也是值得积极参与的,只要投入与回报相匹配。回报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成果,如论文或者一个壮举,如登月,这是‘面子’;另一种是研发过程中带来的新技术、培养的人才、创造的就业机会,这是‘里子’。‘面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影响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品牌,是软实力,但‘里子’的回报更具体,风险更小。”
曹俊提出的“面子”和“里子”的概念,为我们理解工匠精神的皮毛与精髓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我们眼中的“工匠精神”,其实更多是在讲“面子”方面的问题,即关于“中国制造”的看得见的实际成果。比如《大国工匠》里提到的长征系列火箭、港珠澳大桥、世界上第一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飞机、高铁动车组,都堪称是中国制造中的“大国重器”。对于科学家提出了什么构想,工程师设计了什么图纸,工匠怎样完成制造的过程,大多数普通人并不关心,只会为正式问世的成品感兴趣。
正因为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产品不多,所以大家才会习惯性把“中国制造”看作廉价山寨品的代名词。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制造的“面子”不够光鲜。
很多人称赞工匠精神,主要是希望我国在“面子”上能奋起直追,快出让人提气的成果。比如,格力与小米得知“中国游客出国抢购日本电饭煲”后,各自研制出煮饭味道不输日本名牌电饭煲的国产电饭煲。
这些成果当然很重要,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形象,但真正的工匠精神不能只顾“面子”不问“里子”。这个“里子”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开发的新技术与锻炼出来的新人才,以及由此创造的就业机会。如果说“面子”是大树上结出的鲜花和果实,那么“里子”就是树干与树根。
就目前而言,日本货与韩国货在不少国人眼中依然比中国货有品质保证。这两个国家也曾有过粗制滥造的山寨时期,不得不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但他们的工匠精神不只是满足于把别人的技术学到手再生产出毫不逊色的国产货,而是认真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学习中锻炼出自主创新能力。(www.zuozong.com)
以韩国为例,韩国与中国引进技术的思路有所不同,不准成套引进生产设备,而是逐步引进新技术,消化之后再创新,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体系。所以,韩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往往强于大部分同行业的中国企业。
而中国企业喜欢成套引进国外的生产设备,然后让工程师与技术工人按照国外的操作手册来使用和维修。当这套设备变得落伍时,再引进更新的设备。尽管国内某些产业一直在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也能运用这些设备来生产质量不错的国产货,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消化吸收这些外来技术,也未能在此基础上做技术创新,更没有锻炼出相应的技术人才。
在“面子”上取得了进展,却在“里子”上一无所获。就算产品的质量做到了精益求精,但整个产业的实力依然薄弱,没法实现转型升级。我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强调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正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的。国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工匠精神”不只要“面子”光彩,更要“里子”坚实。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少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那些成就突出的单位往往既重视“面子”更重视“里子”,把工匠精神从里到外贯彻到底。特别是大家急迫地想以小搏大争“面子”时,富有工匠精神的单位并不玩小聪明,而是以深谋远虑的大智慧争“里子”。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言人曹俊认为,现代科研工程少不了要进行国际合作,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的投入来强化“里子”。他说:“在高能物理的大科学工程中,按国际惯例,国际合作的投入一般以实物形式贡献。比如我们参与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国负责的探测器部分由中国设计、在中国生产,拿到欧洲去组装集成;去年获得‘科学突破奖’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美国有重大投入,他们负责的探测器在美国加工生产,拿到中国来集成。这样,各国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新技术、培养的人才都留在国内,有助于学科发展,也给国内创造了就业机会。投入与具体回报两者相抵,实际上的‘净投入’和风险是比较小的。”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但不少国际合作项目,我国只是提供了资金与实物贡献,或者参与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基础工作,而没有参与设计环节。这种项目最终只能得到“面子”上的成果,而无法借机开发出新技术,锻炼出新型人才,推动本国学科发展,对国内就业的贡献率也很有限。就算这种国际合作项目能推出质量过硬、形象优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企业还是没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依然处于跟着别人跑的下游地位。
倘若把“工匠精神”套入这种发展模式,只会把中国制造业变得越来越匠气十足,无法在各个领域培养出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生产者。
所幸,《大国工匠》专题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制造最好的“面子”,还揭示了其中最好的“里子”。八位大国工匠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自主创新意识,重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准。也许,正因为他们重视“里子”,故而能摆脱社会普遍的浮躁气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最终也为“中国制造”赢得了“面子”。
重“面子”而轻“里子”只是虚有其表的“匠气”,肯在不那么吸引眼球的“里子”上下功夫的,才是真正的“匠心”——没有一丝水分的工匠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