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位于四川省境西部偏南,有“中国花椒之乡”之称。汉源是传统教育大县,社会和家长都关心和重视教育。汉源一中于1824年建校,历史底蕴深厚,教育质量曾名列西康魁首。然而汉源教育的历史积累在历经十年移民的搬迁和两次地震灾害的冲击之后,出现了大范围的损耗。硬件的损耗是可以弥补的,特别是“5.12”以来,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全力承接湖北援建,恢复重建学校78所,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教育思想大讨论 达成改革共识
教改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学生家庭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从古至今,但凡是成功的改革,无论哪个时期,改革之初要转变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改革之前的汉源教育,整体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不足,从而制约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全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以及教师工作缺乏必要的压力、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够,投身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不到充足的保障。
深度考察调研 明确教改重点
为推进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提升汉源教育质量,打造区域教育强县,教改小组开展了几次对外深度调研。为了进一步确保教改的方向和重点,对汉源县教育内部状况做了一个深入的摸底调查。按照顺利推进全县教育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的整体要求,为了进一步切实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1月教改小组就汉源县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学校学生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意见、建议做了详细、全面的调查。分管领导率教育局相关人员深入学校和师生中调研,与教师队伍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编写出了《汉源县教育局关于全县教师队伍人才现状的情况汇报》、《汉源县2014—2015学年上期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摸清了汉源教育的基本情况。
搭建制度平台 夯实教育基础(www.zuozong.com)
汉源县与西华大学县校合作协议签订后,围绕改革目标,西华大学课题组细化方案举措,稳步推进改革。通过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提交了包括《中共汉源县委 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基础性文件。同时,西华大学课题组与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召开了多次联席会,对汉源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改革重点、主要研究课题、保障措施进行阐述。这为汉源县的教育综合改革搭建了厚实的制度平台,夯实了汉源教育的基础。
走出去请进来 升级师资队伍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育归根结底要靠教育者用汗水、智慧、爱与责任去守护,汉源教育正基于这一原则,实施一系列的措施,成立一支好的教科研团队,培养一批好老师、好校长。
在干部、教师培养方面,重点是实施“走派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在“走出去”方面,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培训档案,建有教师进修学校和定期培训等平台,且每年有专门的义务教育阶段保障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由西华大学课题组协助组织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每年聘请专家进行讲座2—3次,提供教育教学改革咨询服务2—3次。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干部计划,每年安排5—10名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到成都、重庆、北京、广州等地接受培训。同时健全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通过轮训、进修、异地换岗交流、专家帮扶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及时为干部、教师的业务“充电”。
干部定点联系制度 加强督查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三严三实”为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而汉源教育改革对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就是定点联系学校制度的展开。
汉源教育综合改革,才刚刚起步,还有一系列改革工程有待推进。而且在汉源教改之初,许多人都不以为然,对与西华大学课题组的合作更是嗤之以鼻——“请成都的来有什么用?都不晓得要实地调研下,就只晓得一味照搬照抄成都的模式,一点汉源实际都没有!我看啊,教改多半要‘黄’!”可是一系基础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各种措施的落实,让人们看到汉源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心和实效……汉源教育综合改革的通过近一年努力,逐步了形成“全市教育特色亮点在汉源,教育综合改革看汉源”的工作格局。总之,汉源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是汉源人民的人民群众强烈期盼,而且关系到富民强县的目标。当然,汉源县的教育综合改革才开始起步,还在路上,还需要各方力量关多的关注和投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开创我汉源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