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古称漆园,地处皖北平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4500年前,尉迟寺先民就用双手擎起了华夏文明的曙光;2000多年前,先哲庄子在这里出生悟道,深邃的哲学思想,让世界感受着道家文化的力量。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成为亳州教育的“领头羊”,形成了“学在蒙城”教育品牌。2010至2013年,蒙城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连续四年获省级优秀。
蒙城现有25个学区,各级各类学校458所,其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329所,在校学生139084人,专任教师10068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在蒙城大地上。
“五个结合”提升基础建设水平
蒙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动摇,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并做到逐年增长。2011、2012、2013年蒙城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0.59亿元、12.23亿元、14.37亿元,分别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58%、7.65%、8.18%,远远超出国家规定4%的要求。
在多方支持下,十二•五以来,蒙城县投资1.7亿元,已全面完成“校安工程”、村小提升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建设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100%。同时,全县累计投入4098.144万元(配音读错)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城乡学校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蒙城县注重做到与“美好蒙城”规划、与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与平安校园建设等“五个结合”。在2014年亳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上,蒙城县各学校在硬件提升、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7月8日《中国教育报》以《幸福了农村娃,温暖了百姓心》为题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项工程”推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在推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上,蒙城县通过实施抓教师队伍补给、师德师风建设、素质提升和教师交流“四项工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强化教师业务技能提升,优化师资配置,为教师专业成长提速加油。
2013年,全县补充新教师384人;2014年,补充新教师393人,为乡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优化教师结构。同时,还采取脱产进修、转岗轮训等方式,解决音体美、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不足问题,保证开足开齐课程。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通过组织开展“正师风,塑师德,铸师魂”主题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岗位创先争优”岗位承诺、“夸夸我身边的好教师、好校长”征文、演讲比赛以及“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范。
在抓素质提升上。2013年,按不低于全年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480万元,并在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中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资金93.55万元,占地方教育附加费总数的6.65%。2012—2013学年度共有26633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同时,还相继开展了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教研成果等竞技活动,并启动了“1632”名师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将培养并评选特级教师200名、学科带头人300名、骨干教师600名、教坛新星1000名;分学科、学段组建名师工作室12个,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辐射引领作用。(www.zuozong.com)
在抓教师交流上。蒙城县实施“百所学校与县域外名校结对”工程,城乡百余所学校和区域外200多所名校结对联谊,涌现出亳州师专附属小学与上海市闵行区颛桥小学、陕西省安塞县第二小学、蚌埠市蚌山小学“三省市四校”联谊,城关中心校与南京市东山小学、芜湖市育红小学“两省三校”联谊等代表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之水”。蒙城县还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常态机制,通过城乡学校“手拉手”、城镇教师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城镇跟岗实习、学区内教师走教等多种形式,让校长、教师流动起来,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奖励津贴、优先评定职称以及教师周转房建设等,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2013年以来,全县交流校长41名,教师1464人。
“三项改革”保障教育机会均等
近年来,蒙城县通过实施管理体制、课堂教学和城区招生制度三项改革,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均衡。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积极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择优聘任19名行政组长、88名责任督学,对全县343所学校挂牌督导。尝试“学区制”改革,率先在全市实施联盟发展,以城区13所小学中的亳州师专附小南、北校区,庄子小学、城关三小、城关六小等5所小学为牵头学校,与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办学实体,划分五大联盟学区,以强校带动潜力学校。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备课组、名师送教平台,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向课堂要质量。先后涌现出以蒙城八中为龙头、城乡多所学校参与的“高效课堂”改革协作联盟,以城关中心校、第二中学、民办创新中学为典型的课改先进校。
在城区招生制度改革上,县成立以分管教育副县长为组长,教育、纪检、公安等19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启“绿色通道”,实现就学“零障碍”。落实“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制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7%。
“三大抓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
以活动为载体,以比赛提素质。这是蒙城县青少年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主旨,艺术节有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教师才艺展示五大类近20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九届,每届直接参与师生近10万人(次)。
蒙城县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活动,相继涌现出师专附小、板桥中学、柳林中心校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学校。全面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动特色体育学校建设成果还搬上了首届全国学校体育博览会的荧屏。
同时,蒙城县还把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在亳州市率先实现了乡镇少年宫全覆盖。11月上旬,安徽省文明办还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向全省推广蒙城的经验。如今,遍及乡镇的少年宫已成为留守儿童的乐园,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当年,庄子临水观鱼,感叹天地万物的逍遥与愉悦。今天,在这方土地上,学子们正尽情沐浴教育均衡发展的和谐阳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蒙城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促发展,优化机制争一流,推动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美丽校园建设现代化、育人模式优质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均衡教育之花绽放城乡,香飘漆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