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就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以更高标准谋划、更高质量推进、更高层次发展,加快推进山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因此,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具有明显的山东特色
山东特色是齐鲁样板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良好,从全国范围来看,具备了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条件。因此,山东要充分立足自身优势,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立足山东实际,凸显山东特色,打上“山东烙印”。一是使农业更强,实现山东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山东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8%的粮食产量、9%的肉类产量、12%的水果产量、13%的蔬菜产量、14%的水产品产量和19%的花生产量,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4%,但山东农业“大而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山东要积极推动农业“新六产”建设,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率先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二是陆海联动。山东拥有3024千米的海岸线,毗邻海域面积约15.95万平方千米,山东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海洋发展战略的统筹结合,以打造“海上粮仓”为核心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借助海洋和港口优势,实现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重。以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山东既要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也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地和集散地。四是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灵魂的齐鲁文化。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胶东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等),更是沂蒙山精神等红色文化的诞生地,文化资源丰富。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山东要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打造齐鲁文化高地。
(二)体现全面振兴的思想
全面振兴是齐鲁样板的根本。乡村“五个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其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推动“五个振兴”的全面落实,成为全面实现“五个振兴”的典范。实现产业振兴,发挥山东农业产业从生产、加工到进出口的一条龙优势,激发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活力。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大、做优、做强农村产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全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产业全面振兴典范。实现人才振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山东特色、能够引领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乡村人才,可以依托山东的人文优势、地理优势等,通过多种模式、多种途径的人才引进方式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满足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打造人才全面振兴典范。实现文化振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灵魂,通过树立典范和榜样,培育乡村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形成齐鲁乡村文明新风尚,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现生态振兴,以发挥山东不同地区的生态优势为目标,打造平原、山地各据一方,陆海统筹、海陆联动的生态优化系统,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健康,打造多种模式的生态振兴典范。实现组织振兴,通过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增强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多地树立不同类型的“三治”融合典范,以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为目的,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树立组织振兴典范。
(三)发展模式多元化
多元化是齐鲁样板的优势。山东省地貌、气候多样,各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区位差异明显。以地形地势为例。山东东部波状丘陵区居多,胶东半岛东南临靠宽阔的黄海;中南部为沂蒙山地丘陵;西部、北部是鲁西北平原区。山东省全省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间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三角洲等九种地貌类型,其中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山地占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其他约占7.8%。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和区位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不可能遵从单一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必须要因地制宜,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实现乡村振兴。目前,山东已经形成了安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曲阜文化振兴引领模式、莱芜“农村生活污水与改厕一体化”生态振兴模式、曹县“互联网+”电商产业带动模式、平度“智汇平度”人才振兴模式、烟台“党建示范区”组织振兴模式等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既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核心,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出路。
(四)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www.zuozong.com)
长效机制是齐鲁样板的保证。打造齐鲁样板,必须搭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四梁八柱”。山东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同步推进,乡村振兴“1+1+5”政策体系。第一个“1”即山东省委2018年一号文件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第二个“1”即1个规划,形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13613”框架体系。其中“1”是指打造一个样板引领;“3”是指实施村庄发展“三步走”战略;“6”是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新六产”发展等六大重点工程;“13”是指实施农业科技“展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乡村人才振兴等13项专项行动。“5”即制定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个方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齐鲁样板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通过一系列长效的、可持续的、制度化的安排,为“五个振兴”提供全面保障,以制度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打造齐鲁样板的终极目标。
(五)通过引领示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示范推动引领齐鲁样板的航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顺应乡村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趋势,既要突出区域差异进行科学布局,又要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乡村振兴基础的差异。以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四大主体风貌区为核心构建四区示范体系,通过突出胶东地区海滨山丘特色、鲁中地区黄河山区特色、鲁西南孔孟平原特色以及鲁西北黄河口滩区特色,差异化设置示范内容,打造出精彩纷呈的乡村振兴齐鲁画卷,通过以点带面和引领示范推动山东乡村的全面振兴。山东规划构建“4+5+6”分区分级分类示范体系:依据山东省地貌特征,以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四大主体风貌区为基础设置特色化示范内容;以县级、乡级、村级、园区、重点项目五级为基础设置差异化示范任务;以城镇带动发展类、平原高效农业类、生态文化旅游类、山地林果种植类、山水休闲观光类、滨海渔业养殖观光类等六类乡村类型为基础,探索多元化乡村振兴实现路径。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分类分区分级示范体系,一方面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探索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模式和成功经验,高标准打造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地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更好地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合资源、集成力量,补齐短板、做强弱项,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服务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可复制可推广是打造齐鲁样板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布置这项
“作业”,就是要山东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路子,通过齐鲁样板造福全国人民,而不是仅仅造福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从全国范围内承担起探路子、创经验、树样板的重任,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这既是山东打造齐鲁样板工作的要求,也是山东的责任,因此,必须要形成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从目前发展现状看,胶东半岛和鲁东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基础良好、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要注意模式的总结与推广。鲁西南、鲁西北等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地区应借打造齐鲁样板的东风奋起直追,树立起平原地区、较落后地区打造齐鲁样本的新模式与新经验。同时,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山东各级政府应及时归纳总结,为全国其他具备类似条件的地区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这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