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城市着力放大农业社区化发展的平台优势,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以强化乡村振兴的县域制度性供给为着力点,以生活社区为单元、以生产园区为支撑、以生态景区为底色,全力打造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新的诸城模式。
坚持产业为要,建设特色生产园区。诸城市按照“一核、两带、四区、六小镇、八集群”的现代农业总体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区域、大流域、大片区的规模化经营格局。建立起高新技术农业示范核心区“一核”,沿渠河高效蔬果产业带、沿潍河农旅融合发展带“两带”,南部低山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平原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区、东北部畜禽加工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区、东部林家村都市农业聚集区“四区”,休闲农旅、生态观光农业、山林康养、健康食品等特色“六小镇”,打造八个田园综合体基地“八集群”,建设200个千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同时,创新社区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条路径,农村社区全部成立社区农业发展公司,推行“大区域多主体”“大园区小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带农增收,集体致富。
坚持宜居为本,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改善传统农民生活条件,新型农村社区和特色强镇成为最现实的选择。诸城市实施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工程,坚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提升,调整优化站室设置,持续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环境,新改造提升社区服务中心30个。充分利用棚改旧改、增减挂钩政策,引导农民聚合居住,建设安置楼28万平方米,7个社区(村)被确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倒排133个网格党支部,选派工作组整顿提升。实施基层党建“领头雁”计划,探索创设1265个农村社区网格党支部,优化调整309个城乡联建党组织,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大力弘扬大舜孝德文化,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文化惠民和移风易俗,208个农村社区全部建起高于省二类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诸城超然台春色(www.zuozong.com)
坚持绿色为基,建设优美生态景区。城市资本、技术要下乡,“新农人”要干事创业,园区和景区就是最好的平台。诸城市依托生产园区、生活社区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开展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打造恐龙花海等五大示范片区,建设“年画村”等50多个特色风貌村,998个村庄达到美丽乡村B类以上标准,实现社区园区生态化、资源景区化。开展“绿满龙城”五大行动,因地制宜抓好环村生态林带建设,结合生活社区功能布局和生产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小游园、微绿地,拓展休闲观光功能,建成森林镇村15个,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开展“十河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境内水质达标率100%;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采用设备租赁、产品偿还方式,推广信得科技动物体内除臭和有机肥制备技术,分布式建设7处粪污处理中心,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全域融合发展。诸城市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完善共建共享机制。落实奖补资金1700万元,引导支持“三区”共建共享示范区建设,制定“三区”共建共享地方标准,每个生活社区至少建设1个以上的生产园区、1个以上的生态景区,推进“三区”融合。做好“农业+”“农村+”文章,突出农旅融合、种养循环、智慧农业等重点,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培育全省休闲循环农业示范园3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落实“四个优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社会资本权益,完善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让更多农产品增值收益和二三产业经营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推进利益融合。
推进“三区”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城市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不搞统一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挥优势、打造亮点,既考虑共性要求,更凸显个性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共建共享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