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充分体现基础性
“基础性”是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我们多年来习惯的“双基”概念。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
(二)注重课程的选择性
首先,根据新的高中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力求在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其选择性是从三个层面实现的。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标准都是一个内容主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内容要求为课堂教学留出了极大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内容标准的二级主题,选取不同的事实、素材或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也将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
其次,新课程标准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的余地。如在“选修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城市的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农村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在“选修生物技术实践”这一模块中,共有14个二级主题,学生和教师只要从其中选择5—7个内容研修,即可达到要求,获得2学分。这样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重新调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其逻辑框架,技术教育渗透在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就是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穿插的生物技术的教育。
在选修部分,生物技术则是三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在选修模块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四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新课程标准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学习方法。
(五)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可行性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及其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接受性。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选修模块的数量、课程内容范围等方面,都注意到了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原有基础、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在内容选择和教学要求方面,充分继承了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实验活动的建议中,考虑到要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既使条件好的学校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如要求条件较高的生化实验、组织培养实验,又使条件不利的学校也能开展有效的活动,如腐乳、果酒、果醋的制作等。
(六)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如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体现的进步性
(一)全新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理念。其中,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www.zuozong.com)
(二)更加明确的课程定位
在课程性质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任务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定位有明显区别。
(三)更高的教学追求
由于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对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不再局限于“如何教好教材”,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角度,从课程实施和改变教学行为的角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教学建议: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四)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终要由教师来实施。如何实施教学,成为每一位高中教师面临的任务。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扩大知识面,及时转变教师角色,从“授鱼者”转换为“授渔者”,从管理者变为引导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转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学生发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统一规格与差异性教育,提高教学技能等。
三、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衔接与比较
(一)初中生物课程期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
如在初一生物课中,在“探究方法之收集和分析资料”这一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要求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等多种方法进行收集资料,并且资料的形式也可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
在一些课题中,为实现同一教学目的提供多种活动,或设计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活动。如在初一生物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之后又紧接着设计了“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要求学生用类似的探究方法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就根据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学生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习,类似的环节很多。
例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选择自己调查的对象范围。又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的作用”的活动建议中,提出可“练习制作面酱”,也可“练习制作酸奶等发酵食品”,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这样既能使大部分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深入探究的空间,增大了教学的弹性。
(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初中生物课程中“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的内容安排上,通过让学生列举若干种动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的方式,理解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从而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初中生物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根的向性、探究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探究动物的食性等,这些教学活动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身边科学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知识的衔接在安排上已经有了沟通,考虑了相关的生物学内容在什么阶段安排教学比较合适,基本解决了重复的问题,即使部分相同的内容,也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要求。例如,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光合作用”的内容,考虑到要做到真正理解并不容易,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在初中生物中,这部分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即初中生物课程目标——“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而高中生物的课程教学目标就相对较高了,要求学生对光合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及其原理应用,并且要求尝试探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对化能合成也要有初步的认识。按照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思路过渡,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