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的很多产品就通过阿拉伯人的“转口贸易”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相比,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当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马上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最初的瓷器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百姓根本无缘得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
到17世纪的时候,由于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整个欧洲陷入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当时法国宫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便是受到中国情调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古代中国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炙手可热”,这一切都是随着国际贸易而伴生的。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由进口和出口组成,所以也常常称为进出口贸易。而自由贸易指的是各地区应致力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商品,来交换那些无法低成本生产的商品。
自从有国际贸易的那一天起,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自由贸易主张商品、资金、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应自由地流动,而贸易保护主义则主张对贸易进行限制。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主张自由贸易,因为只有自由贸易才能让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的最优配置。
国际贸易可以有效利用世界资源,从而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使其变得更加富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国际分工协调与合作,每个国家都有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www.zuozong.com)
但是一个国家究竟生产什么呢?很简单,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放弃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什么都生产。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那么多资源。如果沙特阿拉伯生产粮食,就得让沙漠全部变成绿洲,沙特阿拉伯不具备这样的资源条件,所以只能出口石油。
换一个角度,假定一个国家拥有所有资源,能生产任何东西。但是,它必定不可能做到生产什么都是世界第一,比任何国家都具有绝对优势。
比如说美国很发达,技术水平很高,但是生产牛仔裤就没有中国的直接成本低。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在每样产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样样都生产,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进出口。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自由贸易和开放才是相对较优的选择。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闭关锁国是通向贫穷之路,而改革开放是富裕之途。
但是,国际贸易毕竟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它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国际贸易纠纷一旦爆发,势必异常激烈,因为它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整体利益,进而牵连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维护自由贸易、反对成员国采取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的世界贸易组织便应运而生,并对解决国际贸易纠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