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文言文翻译试题无一例外的出现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近十年来这道试题均由两个小题构成,分数10分,占到文言文阅读考试总分数的55%, 占到高考语文总分的6%,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了。根据近几年高中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的翻译还有继续加大比重的可能,因此做好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即由文言形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形式。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就是“信”“达”“雅”和“增”“删”“补”。其中“信”“达”“雅”是翻译文言句标准,“增”“删”“补”是文言翻译的方法。所谓“信”,就是“准确”。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的意思。所谓“达”,就是“通畅”。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文雅”。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简明优雅、规范得体、有文化底蕴。
1.关于“信”
要做到文言翻译“信”的要求,就必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文言词都必须在翻译后的语句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例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 车 马 的人,不是 走得快,却 能到达 千里之外(的地方) 。
当然这样翻译是不够通畅,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适度的调整,可以把“利足”译为“脚走得快”。这样句子的意义就明了了。我们依照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直译文言文时,首先做到的每一个字都必须落到实处,不能遗漏,但是由于文言的表达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性,我们又必须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出调整,这就需要在翻译文言句时,灵活把握“信”这个原则。在坚持信的基础上,也要兼顾“达”“雅”的翻译准则。
2.关于“达”和“雅”
所谓“达”和“雅”,就是文言句翻译后要做到文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样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我们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文言文翻译以后的文句也同样需要有文采。这和将外语翻译成中文是一个道理,如果翻译家将外语不加修饰地直接依照单词的意义翻译过来,那么世界名著也将大失水准,也会严重影响名著的优美表达。所以文言的翻译同样需要润色,同样需要对所翻译的文句进行再次加工。
3.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来翻译文句,在古文中,有很多语句无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但是如果不翻译,现代人又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这就需要意译文句。比如一些古诗句的教学,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诗歌的教学是不需要翻译的,但是在面对初学古诗词的人来说,不翻译,他就无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这就必须要意译诗句。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翻译文句式,我们必须尽可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将文句的意义表达无误。
例如: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这里“耋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www.zuozong.com)
4.把握高考试题中文言翻译的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也是有得分点的,高考教师评改试卷,也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文言文翻译中的考试重点包括120个重点的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一些重要的文言句式等等。一般说来,所谓重点,就是学生在翻译时,有难度的一些知识点,所以学生在完成文句翻译,越是不好翻译的地方,越要反复推敲,必须把它翻译出来,因为这些难点,就是考试的得分点。
例如: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译文:而它单单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觉察它。
得分点:“独宜”是一个重点实词,“未之察”宾语前置,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格外重视。
5.文言文翻译的切入点
(1)结合文章整体语境
文言语句的翻译必须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文章中来理解。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增”“删”“补”原则
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大部分是多音节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文言文的翻译时补全表意的音节,这就必须要对翻译的文句作恰当的补充。另外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增补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文言语句翻译后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需要,使文言语句的表达更加准确。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应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