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制造业创新升级,是应对重化工产业增长放缓而产生的结构红利消失的根本出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同时,还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两个计划既包括发展新兴制造业,也包括用智能型制造技术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是新常态下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战略的综合体现。未来新型产业与制造业将向着“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制造业”方向演进。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后工业化时代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是应对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的结构红利消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点的重要产业载体。国务院做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实施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将会成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技术路径。
1.强化核心技术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高端装备技术领域中,高铁技术装备及其产业体系的集成发展,海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产业前沿的领跑者或同行者。但是,在已经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我们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仍然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产业发展和关键产品尚没有冲破他们的技术垄断,甚至是技术封锁。在包括高级碳纤维、石墨烯等一些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芯片、智能化制造技术、生物制药、农业制种等领域中,仍然没有突破其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因此,集中优势力量,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龙头企业,在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上下功夫,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规模化生产体系。
2.优化集成政策体系
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过去已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从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突出的问题是政策较为分散,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单位较多,难以形成合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广泛,涉及管理部门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税务总局等部委都参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些政策具有明显的条块分割印记,甚至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新的改革,对过去出台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类似政策进行合并,不同政策进行协调,形成思路清晰、相互配套、易于执行的政策体系。
3.完善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
新兴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效益快增长的潜力,但由于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大、风险大。因此,新兴产业的投融资相对难度也较大。为了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5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资金合并使用,吸引大型龙头企业、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合作,成立国家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年度投入规模为四百亿元,主要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创业对接,孵化与培育联动。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宽泛,涉及领域众多,投资需求巨大,四百亿基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新兴产业。特别要通过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并与财政政策配套,通过政府贴息、政府采购等途径扩大新兴产业市场,降低新兴产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4.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网络信息应用、生物医药及医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封锁,破除垄断形成的利益王国,消除新产品进入市场的藩篱,对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在三网融合方面破除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大大提高网络运行效率,降低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加快互联网产业创新与发展。在电力领域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的发展,解决新能源发电入网难的问题,从而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医药领域和国产医疗设备市场准入及产品流通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可以有效促进国产医疗设备进入国内医疗市场,大大降低我国居民的医疗健康成本。
5.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www.zuozong.com)
保护知识产权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科技成果转化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利益,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建设。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庭,具备了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的制度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假冒伪劣山寨产品盛行,仍然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维权难、取证难、执行难、维权成本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多,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配套措施,相关部门的执法能力还稍显不足。未来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重点在执法能力建设上下功夫。要在强化法律执行体系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执法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要强化科技成果的扩散应用,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从源头上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创造基础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使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中介类服务制度,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的科技成果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之中,虽然传统资源型重化工产业产能在数量上已经接近市场需求的天花板,传统功能性产品和流程性制造业发展也都进入了数量过剩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仍然不高,除高铁等少数制造业领域在技术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外,很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上,因而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加速推进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优势,是应对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增长低迷的重要出路。
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造业升级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2025”主要瞄准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既要培育智能制造等新兴高端领域,又要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政策上引导资源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配置,由产业低端移位产业中高端,占领多产业的制高点,实现制造业效率提升,竞争力增强,使“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推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要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促进传统产业内部进行整合重组,引入竞争机制,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材料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研发高端智能化产品。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方面,政府的任务是,选准重点领域,创造条件,促使企业加大改造升级力度。
在基础制造业领域,则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和集成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制造和应用国家,但我们的数字化机床核心技术却要靠引进支撑。处于类似情况的领域还有汽车制造、造船、工程机械、海洋机械等领域。
因此,应将这些中国有硬件制造优势,缺乏智能化“心脏”的传统制造业领域核心技术作为突破重点,实现智能化整机的中国制造。在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水泥等过程性产业,要突破节能和环保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实现传统原材料型重化工产业的清洁化升级。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要通过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形成名牌产品体系,实现从模仿品、山寨品向原创品转变。通过“互联网+”,使中国的传统服务业向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新业态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