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孩子教育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视野

开启孩子教育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视野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我们的定位一般不要过高,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常常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比如,前几年,英语考试专业很热门,家长就把孩子送进什么剑桥、国桥英语训练班,钱花了不少,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甚至到了后期孩子上学了,十分厌烦英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上过国桥、剑桥班的学生,高考英语十几分的学生,遍地都是。

开启孩子教育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视野

现今社会上的各种办学机构多如牛毛,各类兴趣班鳞次栉比,各兴趣班的办学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让孩子怎样怎样,说穿了,就是你这个家长不让孩子到我这来学习,你的孩子就会怎样怎样,可是偏偏家长要去相信这些办学机构的诅咒,盲目地为孩子选择所谓的兴趣班。家长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标准有的真是可笑,他们的择校标准有这样几点:1.看办学机构的口号谁诅咒得更厉害,谁诅咒厉害我选谁。2.看家长自己没实现的目标,我没实现,我的孩子不能不实现。3.看教育机构谁收费高,谁高我选谁。4.看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别人学了,我的孩子不能不学。这样一来,可乐坏了那些以挣钱为唯一目的的社会办学机构。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今天社会办学机构中,有几家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几家能堂而皇之地说自己的办学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实在是很少见的。所以只要你把孩子交给他们,他们是根本不会过问孩子学它的意义,只要家长交钱,他们就一概笑纳,绝不辞让。最好的是那些还算有良心的老板会认为,我收人家钱了,我当然对得起学生交的钱,我要认真教。

这种情况下,做家长的就必须清楚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必要进兴趣班,应该进什么样的兴趣班,兴趣班里的老师是什么水平,孩子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就可以停止学习了。有的家长选择兴趣班的定位就很不恰当,比如让孩子学电子琴,他的定位是要让孩子长大了当音乐家,因为要让孩子当音乐家,所以要让孩子去学电子琴,要进电子琴训练班。我的天,这样选择兴趣班结果只有一点,要看孩子家长送了钱,得到了一点点心理安慰而已。要当音乐家,要看孩子有没天赋。一个人做成什么事,是有天赋的。足球运动员梅西、C罗,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没有足球天赋的人,无论怎样刻苦训练,也无法达到那种境界。要当音乐家当然好了,你的家族中,有没有人在音乐方面有成就,有没有遗传基因,你的孩子是否对音乐有兴趣,有多大兴趣,你的孩子有多聪明,都是应当考虑的。

我曾多次接触学生家长,说起孩子的学习,家长说:“我的娃娃聪明得很,拿个针一扎,就知道缩手。”真是窝囊人呀!这怎么能叫聪明呢,小猫小狗用针一扎,也知道跑。何况人呀!

衡量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我以为可以这样看,一是孩子的观察能力,可以把孩子带在大街上测试一下,坐车两三公里,让孩子再步行原路返回,如果10岁以下的小孩可以做到,这个孩子的观察能力还是不错的。二是记忆力,让孩子背诵一首七言律诗,在不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10岁以下的孩子,教三至四遍就可以背诵了,那么这个孩子的记忆力也是不错的。三是注意力,家长和孩子一起搭积木,家长做一遍,孩子就能复原积木,说明这个孩子的注意力还是可以的。四是意志力,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观察孩子做同一个动作,看看是否变形,不变形说明意志力还是可以的。五是明理能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如果都能做好,这个孩子的明理能力也是不错的。

因此,我们认为,孩子的聪明与否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聪明得很,就是不学习。”连学习都不知道,何谈聪明?不知道学习,这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现,怎么能反以为聪明呢?当然学习这个概念是广义的,不知道学习学校的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不知道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就如有的基层领导一样,上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可是当了官了,却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这并不是说这个领导过去没学习,而只能说他没学好书本,却学好了人际交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以后的行政专业学习,所以就能当上官了。所以我们常说,学校的基础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孩子后来发展好坏的唯一途径。

还是回到选择兴趣班上来,选择兴趣班一般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的,兴趣班一般是琴棋书画,是用以陶冶性情的。因而我们的定位一般不要过高,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常常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希望孩子成为名家的家长,如果一定要这样想,你最好把孩子教给某名师指导,不要放在兴趣班里,因为一般兴趣班没有多少特别专业的老师,他们是教不出什么什么家的,他们最多是让你的孩子去过什么什么级别,而这个什么什么级别的考试主办方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因此一点也不靠谱。当然,你不用图级别的虚名,增加一点孩子的生活情趣,进这样的学习班也是可以的,孩子进到这样的培训机构后,家长应该看清孩子的喜恶,选择恰当的门类加以学习,不要以家长固有的个人意志为基准,或者以家长所崇尚的什么人物为依据,为孩子选兴趣班,更不能因为社会上重视什么就选择什么。比如,前几年,英语考试专业很热门,家长就把孩子送进什么剑桥、国桥英语训练班,钱花了不少,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甚至到了后期孩子上学了,十分厌烦英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上过国桥、剑桥班的学生,高考英语十几分的学生,遍地都是。所以我们说兴趣班,一定要培养兴趣为目的,不能有过高的要求,过高要求反而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什么也捞不着。

兴趣班的选择一定不要超过两个,有一个就可以了,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学习了,鼓励孩子玩,但不能瞎玩,比如孩子爱玩足球就让其玩,并不时教他几个规范动作,达到标准后再教几个动作,动作差不多了,再教几点规范,规范差不多了,再教几点球风球德,孩子在玩中学习,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张讯哲的兴趣培养)

记得我8岁左右的时候(1974年),一天我的三哥不知从哪借来一只竹笛,在房子里偷偷地吹,差不多可以吹出《东方红》的乐曲来,被我发现了,我也很想试试,三哥不肯,还把竹笛藏了起来。等三哥走后,我翻遍了他能藏东西的所有地方,终于找到了他的竹笛,赶忙拿出来吹,吹不响,反复吹,终于吹响了,心中觉得那个竹笛非常神奇,就反复观察把玩,用棍子捣竹笛里的隔音塞子,看各孔之间的距离,喜欢得不得了,被三哥发现了,好一顿暴打,直打到鬼哭狼嚎(哥哥打弟弟一般没轻没重)。爸爸发现后,没有怨三哥欺负弟弟,反而说,想要, 自己用根竹子做一个嘛,拿人家东西算什么。那时候我八岁,爸爸的话让我更加伤心。爸爸安慰我说:“儿子,那个竹笛很简单,找个竹子,用铁丝烧红烙几个洞就可以了,你自己去搞一个,不要他的。”听了爸爸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自己做,一面做,一面想,一面试吹,一面再想三哥竹子的样子,失败了无数次,最后终于做出了一支能吹响的竹笛,一天到晚伊里哇拉乱吹,爸爸见了,说,你要能吹一句《东方红》,我帮你做一个。我受到极大鼓舞,试着找“东方红,太阳升”的乐谱调,居然会吹了,爸爸也说话算数,给我做了一支竹笛(因父亲是非常优秀的木工,又能管住三哥,完全按三哥竹笛给我做的)。爸又说,你要能吹《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给你买一支,这是一种强烈的刺激。三哥说,一支竹笛好贵的,要3毛钱呢!那时我父亲在外打工一天,也只有8毛钱,我的作业本是一分钱一本,没用过铅笔,用笔是苦菜花蕾和竹管自做的,同学都是用这个。爸要给我买竹笛,一家大小都反对,毕竟3毛钱是半学期的学费(一学期学费1元)呢!结果我吹会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爸爸践行了他的诺言买了竹笛,从此我上学路上,下学路上,放学之后就从没放下过。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工作后的若干年。我后来学长笛、萨克斯、黑管、小号、圆号都一触即通,因为无师指点,因此也仅限于娱乐,登台演出的机会很多,但也只是群众性娱乐舞台。1993年自己成了家,家里非常穷,工作单位有萨克斯,借来跑到城里舞厅伴奏挣钱,仅此而已。

分析我的成长经历,我发现我的父亲教育我是非常科学的。第一,我三哥欺负我,他没有教训三哥。原因是,我偷三哥东西,本来就不对,所以挨打,使我认识到偷这种行为是要承担后果的,被暴打实在是应该的。

第二,让我自己做,告诉我方法,让我动手,明知做不好,也要努力做,培养动手能力和开动脑筋的习惯。

第三,由他帮我做,作为奖励,让我找到成功感,更树立了我做好事情的信心。

第四,不顾家人的反对买竹笛,极大鼓励我的进步,并看准了我的兴趣,让我更好地练习。

今天想想我的父亲实在是聪明啊,难怪我家能在80年代出2.5个大学生。(大姐是中专毕业,我和二姐升入大学)。

我们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一定要有多强的目的性,增加生活乐趣,更加热爱生活也就可以了。我们看袁隆平先生拉小提琴,虽然听起来跟杀猪似的,但是观众仍然掌声一片,不是因为他琴声怎样,而是因为他拉琴,体现了科学家也爱生活,大家为袁先生高兴,大家佩服袁先生的生活情趣,没有任何人把他与盛中国比较。

兴趣班应当是学习生活的补充,而不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去上兴趣班。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伪科学,孩子的人生是成人以后的事,很多家长以为,花钱上兴趣班、补习班,就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自我安慰。世上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人、农民、官员、技术人员不应该有职业差异,更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所谓不输在起跑线,无非就是希望孩子成为未来的白领阶层,不做蓝领阶层,做个蓝领就输人一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现今社会,中国最缺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最缺的是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待遇也越来越高,公务员没有农民工挣得多,这太正常了。农民工中的技术工人的收入远超过一般专业技术人员,说明什么?社会变革了,人们的起跑线也应当发生变化了,考大学是孩子的出路,但绝不是唯一的出路,社会各行各业本身就是互相依存的,而且依存度越来越高。一个月嫂动辄月薪万元,一个教师月收入三千,坐公交的是公务员,打的上下班的是农民工,谁输在了起跑线呢?一个职校的就业率100%,而一个大学的就业率也就80%-90%,到底谁输在了起跑线?所以我们认为人的差异性是社会公认的,而这种差异性也是社会发展中必须的,没有掏厕所的,我们很难想象社会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劳动者都光荣,职业无贵贱,不要跟风去学什么这样那样,不要迷信某些办学机构对你和你的孩子的“诅咒”。(www.zuozong.com)

前一阵,播了个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来了一群成功人士,带着孩子出去玩,孩子在玩乐中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互帮互助,待人接物,认知世界。我们认为,这就很不错。每一个父母,都应该花一些时间领着家人一起出行,让孩子在出行中增长见识, 自觉完成任务,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品质。

拓展视野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读书是好的方法之一,多读经典,比如《红楼梦》,它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的范围深入到了社会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无不涵盖其中。人物环境情节的安排精当巧妙,因此读经典对孩子的语文能力、交流能力、人文素质,都有极大的提高,是拓展孩子视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你最应该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启迪孩子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之快,史无前例。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不爱学习,那么他已有的知识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锐减,10年左右这个人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盲。

2.启发孩子学无止境,多学几种生活生存技能,一专多能才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

3.要注意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国外广为流传的俗语是“靠智商得录用,靠情商得提拔”。

4.培养孩子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遇到点困难就情绪失控,在将来的社会必然吃不开。

5.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善于学习的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家长应特别注意的,如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其上兴趣班,不如自己多做研究,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这样你的孩子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就学拼音、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学朗诵、学绘画、学舞蹈…… 三四岁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了玩具、游戏,拿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3年中,孩子们参观了警察局,学习了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 了解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孩子们参观了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常识。参观了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了市政府,认识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 区别自由市场跟商店的不同。他们去花圃,参观花圃的种植,学习分辨花草植物。他们去看马戏、儿童歌剧魔术。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他们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他们每周都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圣诞节,这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 自己管理时间, 自己约会, 自己制定计划, 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 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事实与环境教育

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比如让幼儿认识能量与水的意义,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或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分拣垃圾等。

二是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

就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给孩子机会,进行模拟练习。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游戏,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他们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在德国,很少有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 因为在幼儿园里,轻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为什么不去呢?

真希望国内的幼教工作者能够以孩子的需求为教育基础,把幼儿园办成一个孩童自由玩耍的地方,而不是学校,把学校和幼儿园区分开来。说到底,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地方,过早地开始文化学习,孩子们的童年就被过早地剥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