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D生产函数模型,高等教育投入的平均贡献率=教育投入的平均增长率*教育投入的产出弹性/GDP的平均增长率*100%[160]。
利用样本数据资料(见附表7)和几何平均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1978—2014年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率:
同理可计算出1978—2014年高等教育投入年均增长率:e=19.14%
资本年均增长率:k=19.14%;
劳动力年均增长率:l=1.63%。(www.zuozong.com)
根据索络增长速度方程得到教育投入、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进步对湖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
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湖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上,高等教育投入仅高于劳动力要素,低于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因素。教育作为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加速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湖南的低教育经费投入。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6%左右)和世界平均水平(5%左右),而且也低于印度、埃及等发展中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际教育报告数据[161],1990—2001年世界公共教育投资占GNP的比重平均高达5.0%~5.1%,发达国家达5.2%~5.4%,发展中国家也在3.9%~4.1%,最不发达国家也由3%上升到3.3%,而中国却在2.3%~2.36%之间(周满生,2006)。正是由于湖南对教育的低投入导致了人力资源开发进展缓慢,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一直存在一种“低教育投入、高经济增长”的现象。
至于湖南如何在低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湖南的高资本投入。改革开放初期湖南尚处于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物质资本增加对经济发展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单靠提高要素的投入数量也可以比较容易实现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且湖南通过改革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流入不仅给湖南带来了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资金,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因此对湖南经济增长起到了双重的支撑作用。此外,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也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巨大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在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4%的17年中,有4.3个百分点是由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在这4.3个百分点中,制度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在技术进步方面,我国尚与西方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30%左右,而西方有的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有70%以上。
虽然湖南对教育存在低投入的现象,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湖南在过去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这是由高等教育自身特点所引起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时滞性、长期性的特点。由于时滞性原因的存在,即使教育投入不足也不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由于长期性的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势必会在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有所反映,甚至会造成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因此,虽然湖南过去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随着湖南逐渐步入后工业社会,物质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不足10%,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所以,湖南在未来必须加速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弥补以往对教育投入不足的“缺口”,通过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促进技术进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