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会得到广泛运用,是因为它在互助基础之上的融资功能非常适合满足金融覆盖不足的农村地区的平民的融资需求。一般而言,其融资利率略低于市场利率,避免了高利贷的盘剥,在生产经营与生活消费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以徽州为例。合会对徽州商人的帮助是巨大的。徽州是一个商业社会,商人很多,商人总是希望风险最小化,成本最低化,合会恰好能满足这点。合会大多成立于亲友之间,利息不高。对资金的旺盛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互助互利低息的合会组织的发展,这是徽州合会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在徽州合会的融资额中,大多在50两至100两之间,这与徽州存在着大量小本经营的商人是相一致的。商人利用合会在亲友中间筹集资本,在徽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1822年,徽州商人余英培收购了与别人合伙经营的“恒茂”碗店和“俭记”布店的全部股份,但苦于自有资金短缺,于是写信向他的长兄求援:“奈弟力薄,资本不足,艰于转手,是以特恳长兄帮扶。望吾兄念一脉之情,手足之义,提携一把。望出信与二兄,同助弟五百金之独会……其会每年应付一百,作六年付楚,决不衍期。”[11]
很明显,这是一个独会,是徽州商人利用合会进行融资的典型例子。余英培请求兄长们帮他立会融资500两,以后分年还100两,6年还清,共还600两,100两是利息。简单计算利息是5.5%,对商业经营者来讲并不高。可见,通过合会的融资对徽商业务经营与发展助益之大,无论是投资资本或是经营资金,都可以利用合会的互助功能达到目的。我们从这个例子中也可窥见,在徽州民间独会融资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www.zuozong.com)
《绩溪县志》还记载了一种“济公会”:“此会又称至公会,民国初期至26年(1937年)间流行于十三、十四都。多见于商人集资开设菜面馆……发起人为会首,会友10至11人(股),会银总额100至200银元,额大者每股100元,一次交清,或分次于会友得会之日交出,轮转期4个月或6个月,由会首坐收或会友抽阉定期轮收。议定会书,每人持一册为凭,按轮转到期之日收缴会银。亦有在轮转到期前5日将会银交会首,然后由会首交得会者。中途不交者会书无效。每会轮满为终,会银不得对外抵押。”徽州既有财大势雄的富商,也有众多的小本营生者,以徽菜馆与茶叶店闻名。通过合会收集资金作为面菜馆的资本,到各地创业,以后每年都有一个人获得外出面菜馆创业的机会,在帮助同乡安身立命的同时,也使得徽菜遍地开花,名扬天下。合会筹资的数额虽然有大有小,但显然与商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2]。合会使得大量零散的闲置资金被盘活,投入生产经营领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发现,越是经济繁荣的地区,民间合会的规模越大,参与者越多。徽州如此,宁波亦如此,温州更是如此。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合会更是一种救急机制,能够及时缓解贫乏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合会的融资功能也得到了很好发挥,尤其是对一般平民而言。每一个家庭都必然会遇到婚丧嫁娶之事,需要一笔较大的支出,凭一己之力难以应付。在不需使用资金的时候,出借给他人,又有一定利息。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借入别人的资金,完成自己的目标,起到互助互惠的作用。因此,合会在乡村地区曾特别流行。
时至今日,合会在民营小微企业融资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农村种植、养殖大户,比较愿意参加合会融资。小微企业主利用合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比重也较大。合会规模10万元以下为多数。利息大致等同于亲友借贷,远远低于市场利率,光是利息支出一项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