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国前与新中国成立后物理课程的发展

建国前与新中国成立后物理课程的发展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五次修订颁布初中和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对物理课程标准进行过17次改革,以下简要梳理下,以此来勾勒我国物理课程标准发展和演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教育就出现

建国前与新中国成立后物理课程的发展

一、建国前中学物理课程发展

在清末和民国物理课程基础之上建立的新中国中学物理课程,为了对其进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以及了解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演变历程,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中学物理课程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萌芽

晚清时期,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教会学校开课。当时有三类学校在开设物理课,它们分别是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和民间的新式学堂。19世纪后半叶,早在晚清政府开办新学之前,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就已经陆续开展了物理教育。教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除宗教人文课程外,几乎都开设有体现西方科技的课程,如物理学。但当时的物理教学还是比较混乱的。由于各个教会学校自行编写教科书,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物理名词的翻译也不统一。基于此,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成立了专门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负责统一物理学术语和专有名词的译名,至此才初步改善了物理教学混乱的状态。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学堂开始设立物理课程。当时洋务派抱着救国的愿望兴建了一大批以军事为目的、实行科技教育的学堂。185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出版了由中国人李善兰等翻译的《重学》,后陆续出版了《声学》《光学》《电学》与《热学图说》等。1879年,洋务派学堂京师同文馆首开物理课,名叫格致,是物理和化学一体的课程。“物理学”一词真正流行起来是1890年王季烈改编日本人的《物理学》出版之后,它也使中国人有了第一本物理教科书。

除了由洋务派官方主办的各类新式学堂以外,民间也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1876年,徐寿和外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格致书院在建立之初就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教育。格致书院算是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引领了重视实验教学的风尚。

(二)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学物理课程的奠基、国人自编物理教材的蓬勃发展、中学物理课程规范化。

中学物理课程的奠基是从1903—1911年。从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和实行癸卯学制,废除了私塾,兴办了大批新式学堂,设立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设理化科。《奏定中学堂章程》对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规定。这是我国对物理教育标准最初的版本。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别为,“讲理化之义,在使知物质自然之形象,并其运用变化之法则,及与人生之关系,以备他日讲求农工商实业及理财之源”“当先讲物理总纲,次及力学音乐、热学、光学、电磁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迎来了我国自编物理课程发展的蓬勃时期。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的颁布首次对物理学科的课时数做了规定,物理学开在第三学年,每周时数为4学时,首次将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电磁气分为磁学、电学,另外还加物性一项。国民政府允许私人编写教科书,但必须经过教育部审定,才能发行。也正是由于这一举措和政府的推动,物理教材的使用呈现相对多样化,出现了国人自编中学物理教材的浪潮。当时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有:《共和国物理教科书》《民国新教科书物理学》《物理学现代初中教科书》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也开启了中学物理教学走向规范化的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五次修订颁布初中和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1927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课程暂行标准》。试行三年后于1932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中学课程标准》。但此课程标准存在很多的弊端和不科学的地方。一是限制了学生学习课程和学校教授的科目,二是学校课程大大增加,加重了学生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负担。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

(三)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

国民政府时期根据战时的特殊需要,对教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调,于1941年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六年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这次课改兼顾了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国民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物理课程改革使物理教学走上正规化。比如1936年的《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第四、实施方法概要”中有如下几条:

(1)各部分之教材,应以初中物理学之内容为起点,逐步授以物理学上所用之初步方法,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得有进一步之了解。教材不应成为大学物理之缩本。

(2)讲解之时,务必多作简单实验表演,以佐学生了解各原理之意义。

(3)务必使学生能透彻了解各原理及定义之意义,不宜令其徒事背诵字句。宜特别注重物理学之应用,不必高谈理论及学说。

……

由上面可见,当时的物理教学已经开始注重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仅是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开始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对上述知识进行梳理之后,我们也进一步对清末和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特点有所了解。1904年晚清政府颁定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可以看做是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的发端,确立了中学物理课程在中学教育和课程体系中的法定地位。南京国民政府以《物理课程标准》的形式,建立和不断完善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建国后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民国政府时期建立了完备的中学物理教育体系,新中国在沿用民国政府时期的一些体系和标准之外,又对其进行了改进。随着环境的变化,物理课程标准也有不同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对物理课程标准进行过17次改革,以下简要梳理下,以此来勾勒我国物理课程标准发展和演变。

(1)精简民国物理课程

1949年教育部决定,中学数理化教科书,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各大行政区都以新中国成立前的教科书为代用课本。在这一时期,由于物理教材的不统一,导致学生学习的教材过多过杂,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1950年,教育部委托教育专家对物理教材进行精简。同年,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印发了《物理精简纲要(草案)》,供教师们参考。《精简纲要》原意是精简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但由于增加了一些近代物理知识,造成课本虽然精简了,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所以此次大纲并没有达到起初的目的。随后,很快开始了另一次改革。

(2)学习苏联阶段的政策

从1952年到1956年是我国学习苏联课程编制的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教育就出现了学习苏联的浪潮。1950年,教育部召集北京大、中学各科教师代表50余人座谈,会上一致赞同拟定新的课程标准。1950年底,物理科的课程标准起草组开始工作,物理课程标准草案在起草组初步拟就后,经委员会13次讨论、修改,初稿才定下来。1951年,中等教育司送来苏联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东北区普通中学自然科学各科课程纲要草案,用于起草新中国物理课程标准的参考。然而在学习苏联的课程标准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采取了“发展循环的新的方式”。这一原则的确立,成为我国初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传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学习苏联的大纲以收效甚微而告终,但苏联的大纲也有可取之处,而且这些优点在我国1952年的大纲中也学习借鉴过来了。苏联大纲的几个优点:

a.教材的范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b.反映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

c.教材的排列是螺旋式的;

d.重视实验和演示;

e.对教学作具体的指导。(www.zuozong.com)

这些优点在1952年的大纲中多少都有体现。如,此次大纲提出的“实验一:长度的测量”的内容,突出了实验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地位。这种将实验明确在大纲中标示出来的方式,一直延续到2011年。

在学习苏联教育大纲思想制定我国物理教育大纲的时候,很多教师不理解,有不同意见。但随着国内的政治气氛渲染以及各地教研部门组织教师学习,使得苏联的物理课程思想在我国占了统领地位。那时候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物理学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作用,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物理学仅需要单纯传授科学知识的看法,开始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也有一些教师纠正了过去认为物理课不能进行思想教育的看法,也扭转了脱离教材内容生硬结合思想教育的偏向。另外,老师们也开始搜集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我国生产建设的课程资源,融入到物理教学之中。

(3)精简教学内容

1952年的教学大纲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和中小学出现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54,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颁发“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三科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的通知》。通知明确表示,“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能集中力量学好基本的科学知识,应从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精简较艰深的和较次要的超出基本科学知识范围的下列教材内容”。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物理课程标准不断完善。

(4)学习苏联综合技术教育

1954年,苏联开始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我国随之也跟进。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改进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制图和地理等六科的教学,保证在系统地阐明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领会科学原理在现代生产中的应用并且获得有关实验、计算和测绘等技能。”

(5)自主探索阶段的政策

1958,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教育部门开始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研究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3年,教育部制订了新的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新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此次物理大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基础训练教育。

(6)拨乱反正阶段的政策

文革”期间很多地方以三机一泵替代物理课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政府首先从教育领域开始进行拔乱反正。针对中小学教材的混乱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写大中小学教材。他还指出,要引进外国教材。根据邓小平指示,教育部从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选购了大批教材,供我国编写成员参考。毋容置疑,这次课程教材改革会受到欧美国家的一些影响。总的来说,根据这次大纲编写的物理教材,是20世纪我国物理教材中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分量最重的一套。此次大纲加强了基础知识、实验训练,强调了能力的培养,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对于我国师资力量比较好的学校,此次大纲是很合适的,但条件较差的学校,特别是高中,大纲的要求就偏高偏难。1978年的大纲追求“深、广、难”,给以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使物理考试的及格率偏低,使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学难度大。历经1985和1987年的两次修订才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后来出现了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许多学校只重视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忘记了教育的最初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新人才。为了扭转这一现象,1983年8月17日至26日,教育部确定高中数理化三科实行两种教学要求,即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它的目的是要促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为学生就业和升学打下必要的基础。同年,教育部又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提出,“基本要求内容”和“较高要求内容”两项。教学纲要(草案)的较高要求,是以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为对象。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调整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科教学要求的意见,发出了《关于印发调整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科教学要求意见的通知》。这次调整意见首次用“知道”“了解”“理解”“掌握”“会”等词汇表达对不同知识的不同要求。

(7)义务教育实施阶段的政策

从1982年,我国开始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的改革。从农村改革发轫,随之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然后是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全方位的改革正在兴起。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教委对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这次修订的大纲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大纲。它的原则是: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首次提出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和首次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深广度要符合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都是全新的理念,是以往的教育大纲中没有的。

1985年,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铺开。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国家教委即着手制订小学和初中教学计划,随即起草初中物理教学大纲。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0年以前,全国普通高中执行的是1981年颁布的为重点中学制定的三年制教学计划。因为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和不能适应一般学校的教学计划,多数学校对三年制教学计划都不适应。因此,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作为过渡性措施。从此,高中物理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在全国高中实行会考制度。必修课在高一和高二完成学习,选修课在高三完成学习。物理必修课内容难度有所下降,也使一部分不想对物理知识进一步研修的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对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则是较为深入的学习。然而后来的教学实践说明,分段安排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方法不适宜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

2000年,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同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教育部对各科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试用)进行了修订。同年8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次修订后的大纲的特点有:

①物理教学大纲总体框架不变,注重全民素质教育,定位为全民教育。

②注重普及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③适当拓宽知识面,降低难度。

④注重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内容,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

⑤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大课程的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大纲最重要的变化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了“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明确了两个内容在教学中占得课时比例。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个大纲的重要改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修改了教学要求两个层次的表述;②适当控制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要求;③适当增加近代物理的内容和应用方面的内容;④增加了“课题研究”。在高中进行“课题研究”,是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改革。大纲也给出了几个研究课题的示例。

2001年,教育部以课题招标的形式对中学生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征求方案。最终教育部确定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两家单位牵头共同组建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开展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正式颁布。从2001年我国中学各科的课程政策文本名称由“教学大纲”改称“课程标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表述方式上有很大变化,在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突破:

第一,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第二,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第三,把科学探究放在了重要地位。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完成,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03年3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发。这次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次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有:注重基础性,综合体现高中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紧跟时代,加强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具有选择性,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自主空间。这次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设置了分别侧重文理工的三个系列选修课,可谓是重大的突破。新课程修订历经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但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2011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又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颁布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次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科学内容”的修订,另外也补充规定了“学生实验”。通过对新中国17次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出台背景和政策影响的历史梳理,不难得出,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民国过渡—学习苏联—自主探索—拨乱反正—实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物理教学也慢慢走上正轨,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