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设计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献。从此,盐池县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体制及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
1992年,盐池县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指引下,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工业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步伐。落实给予工业企业的权利,改变过去政府直接参与管理为宏观管理,把应下放给工业企业的权利全部下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措施。《工业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两则》)的颁布实施,是1993年工业企业财务向适应市场经济转化的一项重要改革,是走向市场经济需要的产物,《两则》的实施,对工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提高竞争能力都起了重要作用。盐池县工业企业主管部门筹措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先后筹措资金270多万元,重点解决盐池县制药厂、盐池县柠檬酸厂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的不足,保证了工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1993年年底,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197万元。由于县政府从宏观角度把握了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首次实现销售产值3893万元;产销率达到92.8%,比1992年增长6.7%,开始扭亏转盈,实现销售税金204万元,增长6.7%。
1994年以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计划经济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逐步转为间接宏观调控管理机制。企业主管部门和各涉企部门开始简政放权。然而,由于企业的不适应,仍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1995年,县委制定了《关于鼓励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全县企业加快了改革步伐,其中心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www.zuozong.com)
1993年、1994年,盐池县工业经济以建立有效财源为前提,侧重于加强企业管理,练好内功,狠抓扭亏增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通过采取深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强化财务管理、定额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消耗等措施,实现增产增收。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扭亏增盈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向改革要效益。继续贯彻国家《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研究国有企业进行公司改制问题,研究探索在小型企业推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和租赁经营等问题,以促进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盐池县工业经济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扭亏为盈,县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分类指导,抓重点。对产品质量好、销路畅的盐池县柠檬酸厂、盐池县制药厂、盐池县地毯厂等骨干企业,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企业走向市场,盐池县开始探索加快工业发展的新路子。盐池县地毯厂实现了产值、销售、利润三个同步增长。对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企业,现场办公,逐个研究诊断,采取措施,帮助整改提高。对产品长期无销路,负债过重,扭亏无望的盐池县皮毛厂、盐池县木器厂实行关闭和合并。二是采取积极稳妥的原则,立足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失时机发展新项目,开发新产品。1994年,新上项目有盐池县冷库,完成投资180万元;盐池县制药厂一期改造,完成投资120万元;盐池县柠檬酸厂完成了10吨锅炉改造任务。三是结合技术进步,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意识,狠抓产品质量上档次,上水平,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帮助企业清仓、清欠,加强推销,拓宽市场。
“八五”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一部分企业由于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逐步关停并转。“八五”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0个,其中,国有工业14个,从业1500人,集体工业36个,从业1186人;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612.3万元,比“七五”末增长30.3%。“八五”时期平均每年以5.4%的速度递增。
“九五”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开始加大对盐池县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进行改制。1997年,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负责联系,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同时组成了24个工作组,对全县3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实行以“改制、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三改一加强)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目标的三年企业改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厂一策”原则,以股份合作制、出售、拍卖、破产等形式改制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普遍有所好转。同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至1999年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2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产值达9894万元,占总数的80%左右,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176万元,实现利税563万元。2000年年末,全县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再创历史纪录,完成工业总产值1.34亿多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46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89.5万元,其中实现利润96.1万元(不含石油开发),是自1992年以来的首次赢利,扭转了工业企业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除全县国有企业除制药厂未完全完成改制外,其余企业均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全县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经济的主体由国有经济转变为非公有制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